上周末,北外滩世界会客厅首次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同时“框”住陆家嘴与外滩的都市取景框,预约名额几乎“秒空”;这也是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启幕以来的首个周末,主办方推出一份覆盖中心城区29家电影院的“扫街”地图、两条展映打卡路线等。
首个公众开放日当天,世界会客厅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友人前往参观。 本报记者 袁婧摄
限定版城市天际线,一期一会文艺盛宴……这些独属于上海的美好体验,吸引来众多市民及各方游客。有人当即发问:“这么好拍的上海,旅拍为何感觉差口气?”
拥有丰富文旅资源的上海,能否乘节造势,持续出圈出片,上海旅拍能否火一把——市政府参事们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积极建言:作为叠加服装租赁、美妆、摄影等于一体的新兴业态,旅拍放大了旅行者的参与感、体验感,也拉长了相关产业链、服务链;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传播着城市软实力,融景于行,将创意元素、创新精神和配套条件有机结合。
“上海有这个需求,也有这个条件,但在产业链、载体与内容适配上,亟待继续发力。”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这样注解:“让有着丰富取景框的摩登都市,充分放大旅行的意义。”
旅拍成为时尚,抓住文旅消费新模式
靖方的自拍馆意外找到了新出路。
3年前,靖方和2名同为汉服爱好者的小伙伴合伙,加入彼时大热的自拍馆创业大军。风口过了,经营仅能维持收支,只得另寻出路。过去,自拍馆主要提供各类自拍场景给顾客,如今看到各地旅游景点旅拍业务大热,自拍馆也尝试提供服饰租赁、妆造,支持客人出外景。一次,化妆师给客人做了一套汉服妆面,“顾客喜欢,发在群里,一传十、十传百,自此打响了名气”。
于是,一波又一波客人从外地赶到上海,只为到靖方的店里做一套汉服造型,再去豫园、广富林公园等地拍照。靖方认为自家店里的妆造更为用心精致,在来沪拍照的游客中有了一席之地。
一家店实现业务突破,偶然中有必然,而一个景点、一座城市能够形成此类消费新模式,有更为宏观的时代背景。
com6774澳门永利教授楼嘉军走南闯北,发现这种妆造加摄影的新型旅拍消费,在其他地方已形成一定规模和产业链。他说,“夜晚的湄公河、清晨的瘦西湖、节日里的平江路,都有不少游客身着当地特色服饰或汉服,由专业摄影师拍摄大片。”
楼嘉军认为,这种现象虽发生在线下景点,却实实在在是互联网的产物。过去,人们的照片通常放在相册里、挂在墙上,至多在家人朋友间分享;现在,在旅游中拍到了好看的照片,更愿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成了群体行为、社会现象。从摄影技术上看,相比过去“到此一游式”游客照,新型旅拍的照片从造型、角度到成片都更为专业、艺术化,“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为旅拍提供了发展契机,使之成为一种时尚现象和新型传播”。
多元立体场景,交织真实可感的城市
豫园灯会年年有,今年以“山海奇豫记”为主题,共计迎来400万人次赏灯,被形容为“中式浪漫天花板”。
冯晓峰是最早一批到豫园拍摄灯会的自由摄影师之一,挖出不少“出片”机位,豫园灯会很快在更大范围的圈子里传播开来,开始有客人约拍穿汉服游豫园灯会。他发现,此类订单有个共同点,人们往往是在社交媒体平台刷到了好看的图片和风格,心动之下发给摄像师,希望复刻图片里的场景和感觉。用冯晓峰的话说,“审美才是决策关键,与价格并不挂钩”。
在楼嘉军看来,这是旅拍经济于文旅产业的另一层意义。
去年以来,福建泉州因“今生簪花,来世漂亮”一举成为国内热门旅游景点,街头巷尾皆是“簪花女”前来旅拍。事实上,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官方推出的形象宣传片,画面固然酷炫,常人却难以企及,比如航拍视角下的摩天高楼、日出延时等等;而游客的旅拍照片,事实上却能对城市形象宣传起到更为广泛深远的作用,平凡人能复制的机位、视角,各个时辰、地点、季节构成的多元立体场景,交织出一座真实可感的上海。
“晚上8点,一辆辆旅游大巴将游客运到外滩,大家在这里互相留影。”冯晓峰说,于游客而言,上海最火的拍照地始终是外滩,但他也感觉到简单地打卡留影城市地标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纪念的需求了。
要打造新的旅游体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旅拍的生命力不可小觑。
仔细观察形成了旅拍产业链的景点就会发现,前来体验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少,“叠加当地特色服饰和妆造,成了游客们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由此迸发出愉悦的生命力”。
楼嘉军说,“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活动的6个基本要素,而旅拍消费不仅能够带动相对较多的关联产业,也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缩影,更有极大潜力成为文旅新质生产力,“譬如照片‘后期’环节,在AI技术加持下实现现实与虚拟融合,不仅是产业链的一次延伸,也助力打造城市形象”。
拉长产业链,重塑旅行的意义
外滩观景平台,有几处能将高楼大厦尽收眼底的绝佳机位。自20多年前,这些“取景框”就出现摄影的小推车,挂有“最佳拍摄点”小牌子,拍完马上可取。在张兆安眼中,这种单纯的照相,是1.0版本的旅拍。而今,旅拍一路走、一路跟,叠加服装租赁、美妆、摄影等于一体,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文脉、烟火气息相融合。
“这是旅行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升级,将产业链、服务链拉长了。”张兆安这样观察:通过这一形式,放大旅行者的参与感、体验感,也让旅行记忆更深刻;同时,不仅是景,旅拍也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场域,在人与景、人与人的互动中,散发出独特的城市气韵与人文关怀,也由此在无形中放大了城市的软实力。
他在不少网红地标常常看见自带妆容、身着汉服的人来打卡拍照。但要真正将旅拍发展起来,他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创造一系列硬件、软件环境,更好地延长旅行这一产业链。譬如景区周边,是否有空间留给服饰、妆造用作场地,周边的管理是否允许。“打个比方,游客想在外滩拍照,不可能坐地铁再去换装、化妆。”
其次,旅拍主打场景感与代入感,强调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适配。豫园、外滩等网红打卡地提供了应用场景,如何在其中因地制宜地嵌入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如何布景,穿旗袍还是穿汉服,都需要设计。甚至体验者本身的拍照姿势,也需要摄影师的指导。
“花香蝶自来。当旅拍的内涵跟着场景走,将推动‘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产业链一定会越拉越长,新增新业态就业,也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增长极。”张兆安这样畅想。
阅读原文
记者丨周辰 王宛艺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