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所采集的月球样品已在全国多地进行公开展示,近日嫦娥六号探测器已成功降落月背,开启了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的壮举。现代科技为人类探索未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艺术家又为科技注入了美的属性。今天(6月5日),一场“星辰之外”科学艺术展在上海C·PARK Haisu开幕,明起正式对外展出。30余位艺术家近20件作品,将带来一场“星辰之外”的旅行。
以太阳系为线索踏入宇宙的未知
星辰之外,流浪的太阳系,壮丽而荒凉,平凡而美好。从地球出发,遊游太空,从宇宙归来,重温地球,踏月而去,落月而归。这是展览主办方太空上新负责人、执行策展人田宏文为观展者描述的一段“序曲”,用一个想象中的故事展示了展览中将要经过的历程。从“地火之间”到“绿色家园”,从“生命之源”到“宇宙之初”,从“光的漫游”到“探索黑洞”,从“在月”到“戏月”等等。
你知道吗?中国最早超新星爆发记录在三千年前的一片甲骨上。人类有史以来确切记录到的第一个超新星是SN185,发生于公元185年,也即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但是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甲骨文中,却记录了心宿二附近的一颗超新星爆发的情形:“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并火。”
跟随历史的脚步,踏入宇宙的未知。记者现场看到,这一科学艺术展以太阳系为线索,融合了投影、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并创新性以双故事线的模式为观展者提供了由地球奔向深空和由宇宙回望地球的双重视角。
在“绽放”展区,数字Al设计出了“未来生物”。“当我们移民地外星球,我们曾经熟悉的花朵可能就会成为最耀眼的存在。”这一设计以AI数字艺术作品描绘了假想的未知星球上的花卉。
“光的漫游”展区,以多媒体影像的投射和帷幔的重合,让人走进一场极光盛宴。极光的出现源自于太阳风带来的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当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气体相互作用时,激发了气体原子的电子,导致了光的释放,从而形成了壮丽的极光景观。每一次极光的闪现都是宇宙能量流动的见证。当我们置身其中,不禁会思考,宇宙能量是如何穿梭于星辰之间的?又蕴含怎样的智慧与内核?
以布料为媒介,用独特的触感带入一个由七个小空间组成的奇妙世界,每个小空间都代表着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每个空间的尺寸都严格依据行星的实际尺寸和比例进行缩放,让人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宇宙之中,感受宇宙的“纹理”。这是“感触:织物与宇宙纹理”艺术装置的设计理念。
以科学与艺术融合探索航天科普新路
千百年来,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未知的脚步。在寂静的月球表面,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足迹。“以你之名”的艺术装置汇集了一系列以包括张衡、祖冲之在内的各国历史文化名人命名的地形单元,而观展者则可以将自己的名字留在该展项的签名墙上,在今年下半年这些名字将有机会成为一份特殊的太空信,跟随火箭真的飞上太空。
记者看到,这一科学艺术展中,也设置了不少互动环节。据透露,在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期间,观展者还可以体验到来自中国航天的浪漫——太空育种玫瑰。它是通过神舟飞船在太空进行培育的一种新型花卉品种,花期长达一至两个月。
“希望我们能脚踩地球,仰望更浩瀚的宇宙,同时能够更爱护我们的家人。就像展览最后的结语:在这浩瀚而荒凉的宇宙中,地球是唯一,在这茫茫人海,‘我’亦是唯一。希望这次展览能打破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次元壁,为国内观展受众提供一个了解艺术与科技的新视角。”田宏文这样介绍展览想带给人们的思考和意义。
展览由太空上新主办,com6774澳门永利设计学院协办,展期为6月6日至10月2日。中国首批航天员赵传东也来到现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退役后他开始从事航天科普工作,和更多人有了接触,逐渐感受到航天科技不仅提升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宇宙的探索开拓了我们对广袤宇宙和人类自身的认知。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更多创作的手段,而浩瀚的宇宙也一直在为人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赵传东表示,航天科普也一直在探索新路径,这次展览的尝试,也是希望能以科技的手段,向大家展示科学之美,艺术之美。“也可以让自己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与宇宙的关系,我们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晶晶
来源丨青春上海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中国新闻网丨“星辰之外”科学艺术展在沪亮相
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丨沉浸式体验漫游太阳系“星辰之外”科学艺术展开幕
东方网丨中国首批航天员出席上海“星辰之外”科学艺术展
学习强国长宁融媒号丨【文艺汇】全国首展!来长宁这里观看“星辰大海” 县级融媒号发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