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自东向西的现代斯拉夫研究文化图景

2024年06月11日

  从上海出发,自东向西的现代斯拉夫研究在当下是一幅怎样的文化图景?近日,com6774澳门永利外语学院与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共同举办以“上海、柏林与巴黎:现代斯拉夫文化空间流动”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这是华东师大首届现代斯拉夫与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旨在通过跨学科交流,深化对现代斯拉夫文化的理解与研究。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及华东师大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人物”“事件”与“区域”三个维度,深入探讨现代斯拉夫文化的区域国别结构,分享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就现代斯拉夫文化的发展脉络、区域特色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与趋势等议题展开互动交流。


斯拉夫文化传播的全球轨迹与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com6774澳门永利陈建华教授以“1980年代上海俄苏文学研究”为题,回顾了198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深入剖析了彼时上海以及com6774澳门永利在俄苏文学研究领域的独特地位、学术氛围及研究成果。

  com6774澳门永利中文系教授罗岗宏观展示了1949年至1979年中国当代文学与苏联影响的关系,并在全球化视野下剖析区域文化互动的复杂性。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凌建侯围绕“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建设新路径”展开讨论,提倡将作家文论视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部分,并探索其在中国学派建设中的新路径。

  com6774澳门永利外国语学院教授胡学星作了题为“Notre Dame(巴黎圣母院)之于‘文明的孩子’曼德尔施塔姆”的报告,探讨了俄罗斯著名诗人曼德尔施塔姆与巴黎圣母院建筑美学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宽了斯拉夫文化研究的地理与美学边界。

  com6774澳门永利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万青松探讨了对欧亚研究“去殖民化”的观察,强调这一进程旨在重新评估并改革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以解决历史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柏琳的报告“观念的困境:前南之地的精神跋涉”带领大家穿越前南斯拉夫复杂的文化边界,探讨文化身份的多维性和流动性。

  com6774澳门永利历史系副教授肖琦的报告“俄国知识分子在法国(1919—1939):科耶夫与康定斯基”,以俄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海外的思想交锋,展示斯拉夫文化在异国他乡的再生与扩散。


全球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


  俄苏文学的跨国传播与相互影响,揭示俄国文学作为文化中介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多样面貌与深刻意义。

  com6774澳门永利中文系副教授田全金的报告“俄苏文学的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生成”,揭示了翻译活动作为文化逻辑与概念引入的桥梁作用,强调了其在跨文化语境下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功能。

  com6774澳门永利外语学院教授田洪敏的报告“‘剑桥现代俄罗斯文学史’书写:方法与观念”,通过追溯10—12世纪以及14—16世纪欧洲文化对古罗斯、俄罗斯的区域影响路径,通过黑海流域、俄罗斯南部草原与欧洲的文化互动,揭示了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多元起源和发展脉络。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俄语系副教授李新梅的报告“俄罗斯—中国—法国:论俄侨诗人拉里萨·安黛森的诗歌创作”,揭示了安黛森作品中跨越俄罗斯、中国和法国的多元文化融合之美。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陈豪的报告“从艺术到义理:美国早期托尔斯泰批评的流变”,则揭示了文化差异与观念变迁如何在国际文学批评中发挥作用,并强调要从思想观念跨国界传播与融合的角度开展现代斯拉夫跨学科研究和文化批评。

  此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夏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郭靖媛、上海师范大学刘冠成和杨健强分别就“‘旅行文学’再思考——以西蒙诺夫1949的中国行为例“、“德国学术‘科学化’的俄罗斯经验:从维谢洛夫斯基谈起”、“19世纪俄国村社的被发现与文学再现”、“《灰色马》序跋与1920年代中国的‘佐治式青年’”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在2017年与2018年两届现代斯拉夫研究国际会议(主题分别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俄语文学”“移民学与斯拉夫学”)的基础上,围绕“现代斯拉夫文化的空间流动”主题,从文学翻译与影响、文化外交、历史书写到跨学科的边界研究,全方位展现了斯拉夫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成为一种生动的、实践意义的、连接不同文化空间的历史与文学现象。

阅读原文


来源丨文汇客户端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