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而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上海应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聚焦这一问题,近日,com6774澳门永利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高向东接受本报独家专访。
上海人才资源持续壮大 需引育颠覆性创新人才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反映人才主导、体现技术赋能、适配动能转换的高效能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引育人才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综合来看,上海科技综合实力强,产业转型升级早,高层次人才数量多,可谓是“有基础、有优势”。据了解,近年来,上海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人才超过80万人,其中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占全国的40%。
不过,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需要一大批具有前瞻眼光、把握未来需求、熟悉技术变革趋势、洞悉商业机会并且能够将相关产业要素进行整合推动产品和服务商业化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才。
“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需求相比,目前上海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储备仍然不足,人才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特别是要增加‘原始性、颠覆性创新人才’和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专门人才。”高向东表示。
推进产教融合等形式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顶尖人才来到上海,上海如何培育出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在高向东看来,上海应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首先要充分重视对人才的服务保障工作,譬如在引才、留才上,上海要落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住房补贴、精神激励等奖励补贴待遇,在入籍落户、住房保障、社保医疗、交通出行、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让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创业。”高向东说道,“在用才上,上海要认真落实各层次人才计划(项目)政策,在各类人才扶持计划(项目)评选推荐中向数字经济等新型工业化企业倾斜,探索建立灵活实用高效的人才服务管理体制,鼓励建立‘产业人才联盟’,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而在重中之重的育才工作上,高向东表示,上海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我们要鼓励创新人才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问题,加大对承担重点研发任务的人才的激励力度,让人才在上海长得成、留得住。”高向东说道。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打造吸引人才“产业磁场”
想要做好人才工作,除了在“人”身上下功夫,也要从更深层次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打造能够吸引人才的“产业磁场”。
高向东表示,上海应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一方面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着力打造新兴产业创新高地,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据了解,目前上海集聚了超过80家“国字头”的高端科研平台以及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超过2.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要大力支持这些创新主体发展,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与此同时,还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加快世界一流的基础科研平台、产业创新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以及“海聚英才”赛会平台等平台的建设,给人才施展拳脚的舞台,也将有利于上海育才、引才、留才。“目前上海正在推进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长周期稳定资助优秀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高向东说道。
阅读原文
记者丨李美慧
来源丨劳动报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