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全民阅读特别是大学生的阅读状况再次受到关注。此前,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特别是近3年,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部分学校降至最高峰时的一半甚至1/3。”
阅读,还是青年大学生坚定选择的生活方式吗?书香从生活中消失了吗?各大高校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花式“整活”,以此坚持不懈地培育校园书香文化,引导大家热爱阅读,亲近图书馆,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提高思辨性阅读的能力?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展开调查。
com6774澳门永利图书馆。华师大图书馆/图
学生坦言年级越高,闲暇时“拓展”阅读变少
“一所大学的好坏,取决于图书馆”“图书馆才是真正的大学”……图书馆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但近年来大学生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半月谈的这篇报道提及:“浙江某高校图书馆馆长介绍,10年前人均年借阅有7册,现在3册不到;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2019年为24万多册,2022年仅为8万册。”
对于这些数据的披露,松江大学城的一名研二学生尹同学并不太意外,她认为,2022年有疫情,数据下跌有特殊原因存在。不过,自己借阅习惯的确发生了变化。“本科时常常会在图书馆借书看,但研究生阶段没有去图书馆借过,”她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导师会买不少书放在开组会的办公室,大家平时直接在办公室阅读或者借阅,另一方面是每次去图书馆都有任务要完成,比如写论文,而不像本科时代更有“闲情逸致”去看书、借书。同时,她反映,身边同学在图书馆的借阅量普遍不是很大。图书馆有借阅日期限制,自己有时候会忘了还挺麻烦的,而用电子书就没这方面的困扰。
东华大学研一在读学生朱同学也有同感。本科的时候,她大概每个月都会到图书馆借一些课外书来看,当时还办了区图书馆的借阅证去借书。大四快毕业时,入手了一个电子阅读器后就很少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更多的是去图书馆上自习。到了研究生阶段,因有些教材和老师指定的书目很难找到电子版,会到学校图书馆找一找,但是频率不高,一个月可能也就一次。朱同学坦言,身边认识的同学大部分都是去图书馆“占坑”自习,很少有借书的习惯了。
李同学今年大三,在一所商科院校就读。据李同学观察,周边同学们纸质书的年均借阅量还是偏低,但电子资源的使用量其实居高不下。“我们这类商科院校,经济学这类实用型书籍的借阅量比较大。我个人而言,大一大二借阅比较多,大三开始忙于实习,经常不在学校,借阅不那么方便,再者是因为个人读书比较慢,曾经因为超时还书被图书馆拉黑了一段时间,所以,我也更倾向于自己买书或是直接看电子书。”还有不少本科高年级学生反映,想着要走考公考研路,后期阅读也多集中在学科类、考试类书籍。
借阅率下降,并不意味着大家不看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三学生朱怡认为,大多数同学还是会在图书馆借阅书籍。在她看来,学校图书馆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资源丰富,尤其是专业相关的外文书籍难找且昂贵,复旦这方面的资源极佳,对于新书、小众书籍甚至只要反馈图书馆,都会及时帮忙采购;另一方面在于获取便捷成本低廉,复旦的馆际互借、通借通还系统使用体验流畅,能在离自己最近的校区图书馆按时取到预约的书籍,也能在最近的地方借还,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
对于“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的论调,朱怡认为,这并不等同于现在的大学生不看书。因为,电子阅读确实非常受大家欢迎,无纸化笔记方便储存整理查找、阅读的场景不受限等,都是显著优势。“电子阅读至少对我和我身边的同学们来说,反倒能更加高效利用时间阅览图书。”
“我偶尔也会在书荒的时候刷刷大家最近看什么,然后去搜相关的电子书,在午休前或者实习通勤的路上看。”朱怡举例,之前也有老师在课堂上提醒大家不要对电子阅读抱有偏见。当时,这位老师就举例自己是个i人,午休的时候怕别人来搭话就会用手机看书,效率出人意料地高,一周左右就看完了《耶路撒冷三千年》。
不少来自高校图书馆界的权威人士也对此强调,不能简单从纸质书的借阅率得出片面结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媒介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习惯,选择纸质或数字,声音或图像等不同媒介形式进行阅读,也可以选择学校图书馆或者公共图书馆,亦或是其他信息平台获取信息,正如纸质文献出现的时候,人们自然可以选择“竹简”还是纸质图书阅读一样,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也因此,纸质图书借阅数据并不能反映阅读的全貌,必须结合多种媒体和多种平台阅读数据综合分析。
要警惕短视频,影响深度阅读、完整化阅读
com6774澳门永利图书馆副馆长魏明扬认为,出现这类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疫情后大学的集中补课、上课,学生备战考研和不同程度地陷入找工作的焦虑都排挤了阅读时间,以及平常各种娱乐活动,社交软件等挤占了阅读时间。另一方面,数字化阅读增多,电子书、电子杂志、报刊的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了纸质书、纸质杂志、报刊的人均阅读量。
不过,在他看来,电子阅读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需要警惕,特别是对学生而言,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现象尤为突出。“短视频影响传统深度阅读、完整化阅读的问题不容小觑,随着‘三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等短视频内容的流行,学生越来越难以建立起一个全面和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
他客观地说,根据华东师大发布的借阅排行榜看出,排名前十的图书中文学类作品占据了多数,而社会科学类和科学技术类书籍的占比相对较低。“这一现象暗示着学生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图书馆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适时加大社会科学类图书、自然科学类图书的阅读推广工作,激发学生更广阔的阅读兴趣,优化和改进学生的阅读习惯。”
读懂图书馆对账单,是阅读足迹的回望也是警醒
阅读丰盈人生。近年来,高校普遍会在年初或者“世界读书日”当日出具年度图书馆对账单。大数据的回望,是一种仪式感,更是制作者对拿到对账单的人们用心品咂的一份期待,从而从心底激起对读书这件事更大的热情和精神的守望。
“过去一年,有18407位读者保持纸质文献阅读习惯,共借阅图书19.0万册,续借10.6万册,总计29.6万册……”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告诉记者,复旦图书馆的年度对账单自2014年度起一直延续至今,每年结合不同的热点、以贴近学生的语言展示年度数据。在数据类型上逐年丰富,今年,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了新入藏图书的学科云图、最受欢迎作者和最受欢迎出版社等,并以文、理、医分列学位论文关键词云图,多样态展示以更具参考性。
2023年18407位复旦学生保持纸质文献阅读习惯。复旦图书馆/图
今年,除了发布公众版对账单外,复旦图书馆还向师生发布了对账单个人版,其阅读量均超过其他推文阅读量平均数,引起广泛关注。
对此,朱怡和身边好几个好朋友觉得这一形式非常好,大家除了看整体数据外,还都格外仔细研读了这份“个人图书馆年度总结”。“其中,会有每个个体在馆时长、最早、最晚、打卡的地方等记录,看上去很细碎,但也是很珍贵的私家记忆,反映出图书馆可能确实是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适宜的阅读场景,以这些数字记录的形式直观反映出来,很有成就感。”朱怡分享道。
陈引驰介绍,年度对账单正是通过全面梳理图书馆的各项可量化数据,发掘师生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热点,可以对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以及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宣传,让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发挥最大效益。客观的数据,结合轻松的文字、有趣的图片,比较符合大多数年轻人的阅读偏好和兴趣,这是与读者沟通,提高读者黏性、营造书香氛围的重要方式。对账单个人版则是每位读者个人的阅读档案,不仅可以让读者回顾自己的阅读足迹,在感动的同时,也可以发现个人阅读的不足,激发阅读兴趣和动力,从而提升校园“书香”文化氛围。所以,这种对账单形式的数据和内容,无论是对读者还是业界同行,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com6774澳门永利结合自身阅读推广品牌书香嘉年华活动,已经连续10年发布“师大阅读力报告”,根据院系、专业和学历层次编制图书借阅排行,华东师大的很多院系也从图书馆索要该院系学生年度借阅和进出图书馆的详细数据,以便精准提高育人工作。
魏明扬介绍,每年图书馆会根据图书借阅记录、进入图书馆学习时长、在图书馆协助开展服务工作时长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命名为“借阅达人”“泡馆达人”和“勤助之星”,予以适当的奖励,并借助公众号、校园网发表他们阅读和利用图书馆的感言,激励更多人热爱阅读、亲近图书馆。
com6774澳门永利图书馆。华师大图书馆/图
“由此,在全校营造热爱读书、亲近图书馆的氛围,并探究充分和高效率利用图书馆资源和设施的书香校园文化,提升全校的阅读力。对借阅达人、泡馆达人和图书馆勤助明星的表彰和现身说法,则是为了从正面树立阅读楷模,展示通过读书和充分利用图书馆促进精神成长的生动范例,对于广大学生的读书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魏明扬特别指出,以年度阅读力报告和个人阅读详细数据的形式汇总全年的阅读大数据,尤其是发到个人的年度阅读数据,对于那些阅读量较低、利用图书馆较少的学生,也是促进反思和警醒,促使他们关注阅读、关注学习,及时弥补成长中这份缺憾的契机。
使用图书馆的次数越多,推免和保研的概率越高
复旦图书馆运用大数据还有一些特别的发现,这也给未来同学们的学习习惯带来启示。使用图书馆越多,就真的越是“学霸附身”。
2023年,在馆时长和入馆次数最多的同一位同学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王同学,全年在馆时长达4151.6小时,平均每天在馆长达11.4小时;全年365天里入馆359天,仅6天未到访图书馆。
“无论是在馆时间还是来馆天数,均超过以往第一名的同学。我们看过此同学的入馆记录,基本上除了就餐时间外,就在馆里,应该是一位非常自律、以馆为家的学生。此同学常驻江湾馆,改造后的江湾馆已成为江湾学子的学习乐园。”陈引驰分析道。
另外,从年度借阅图书榜单Top5的读者来看,借阅图书册数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譬如,2023年位列借阅榜榜首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同学年度借阅566册,比前一年第一名多104册。图书馆分析认为,一方面是疫情后实体图书借阅量的回升,另一方面或许是采购方式的创新更切合读者的即时需要。
2023年,复旦大学图书馆还在线上推出“新书快借”平台,师生可以挑选心仪的图书下单直接快递到家,图书馆承担购书及快递费,看完后归还图书馆即可。在线下推出新书展,由师生选书,图书馆买单,这一做法使图书馆的资源采购更为贴合师生的需求,使采购经费的使用更精准和高效,大大提升了师生的体验度。另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图书馆还发现,使用图书馆的次数越多,推免和保研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不断“整活”服务师生,引领书香校园
未来,进一步建设书香校园,让年轻人始终保持阅读习惯,高校图书馆还应该整出哪些“活”?
陈引驰介绍,复旦大学图书馆一直根据读者阅读习惯和读书方式的调整,不断优化和提升阅读服务,深入推进“书香复旦”,发扬复旦人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传统。比如,已经连续11年开展复旦大学读书节,让每一年阅读主题既引起读者共鸣又切合时代特征,邀请莫言、王安忆、陈思和等大家举行讲座,与同学交流,围绕主题开展“复圕挑战”、真人图书馆等系列阅读活动,使其成为复旦人共同参与的阅读名片和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图书馆/图
同时,复旦大学图书馆进一步拓展阅读资源服务,丰富阅读形态,提供更多电子资源供应和培训,便利读者使用。图书馆的阅读空间服务也不断升级,通过建设静音舱、朗读亭、静思区、研讨间、智能预约取书、墨水屏座位管理、医科馆24小时自修室等,改善阅读环境,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空间服务。
复旦还开通了手机借书服务,增加借阅图书上限,释放部分方志年鉴类非出借的工具书改为可出借图书,开通快递送书到家以及快递还书的服务,尝试读者选书图书馆买单的采购模式,进一步精准满足读者需求,增加了阅读便利性,提升了阅读体验。
今年,图书馆将继续加强引领书香校园和提升阅读氛围,一方面夯实阅读服务基础,继续举办复旦大学读书节、复旦大学曝书节、“旦旦悦读”读书会 、“旦旦思享”书评等品牌阅读活动,拓展阅读资源,营造读书氛围;另一方面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故纸探新”、“复圕文创”等阅读服务形态,提高阅读服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创阅读新生态,开发灰色空间
图书馆是精神殿堂也是文化地标。目前,阅读行为受网络与新媒体浅层与碎片化阅读影响冲击较大,导致系统性深入阅读学习下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新碗认为,图书馆应更多尝试建立学校的读书指导书目,加强教师在阅读上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教师带头阅读世界一流大学教材教参,每门课程都应有阅读书单,帮助学生掌握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学习与阅读方法。”
同时,作者创作与读者需求产生一定系统误差,有思想与灵活的作品越来越少,商业驱动出版明显,出现作者为了出版量获利而迎合读者的喜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品质出版物的图书出版。
针对读者调查和一些借阅大数据的反映,激发阅读欲望与影响手段有限,尤其是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导致读者开展跨学科阅读的门槛越来越高,抵消了部分跨学科素养阅读的需求。对此,李新碗建议,进一步加强本科生跨学科素养阅读行为和规律的研究,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零借阅的学生,深入了解阅读需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这些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开展跨学科的“跨·阅”式阅读习惯。
上海交通大学老图书馆。
李新碗还建议,依托图书馆丰富的学科资源,普及推广跨学科知识,成立校级阅读推广与学习支持委员会,有组织地促进阅读与学习,通过阅读软硬件环境建设,加大超越学科知识的纸质图书和数字阅读资源供给,如挖掘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礼、乐、射、御、书、数等,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并联合教务处、学生处等单位,研制阅读指导书目,并与不同学科老师共同开发一些引领未来超越学科知识的“超·阅”式新书,发挥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主阵地的作用,建设以阅读为抓手的“跨·阅”与“超·阅”未来学习新生态。
除了图书馆本身的物理空间,自2022年以来,com6774澳门永利在学生书院、学生宿舍、学生餐厅、教学楼等学生出入频繁区域全面开发灰色空间,在全校普遍建立学生社区,电源、网络、桌椅、独立座位等需求都予以考量和满足,这样一来,提供了图书馆之外更多的学习和阅读空间,也让传统图书馆的某些基础功能需求得到了分散和缓解。魏明扬介绍,华东师大还将持续通过邀请专家组织多主题的长期读书会等形式,助力青年读者对于整本书的深度阅读习惯,提高其深度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能力。
“同学们的借阅大数据,也促使学校图书馆进一步认真考虑角色和服务内容的更新迭代,进行服务功能的转型和角色重塑,以满足读者的深层次需求。”魏明扬说,具体的策略目前已经包括:增强数字服务和资源;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帮助读者在学术研究和学习上取得更深层次的进展;空间和环境的再设计,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组织各种学术讲座、研讨会、工作坊和文化活动,促进知识交流和社区建设,激发读者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热情等,这些正是我们参与学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正在努力规划建设,不久可以落地实施的举措。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昕璐
来源丨青春上海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青年报 | 纸质书借阅数据呈断崖式下降趋势——大学校园里的书香真的越来越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