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本科生在社交平台晒出学校寄给家长的期末成绩单,引发广泛热议。众多“同病相怜”的大学生对此表示“深感压力”,有人直呼“冒冷汗”。对此,浙江大学教务处老师日前回应称,部分学院确实会向家长邮寄成绩单,旨在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尽管学生已经成年,但考虑到学费主要由家长承担,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应有知情权”。同时,这种寄送并非针对所有学生,主要针对成绩较差者。一时间,这一差异化选择引发新一轮讨论。
如何看待大学给家长寄成绩单?究竟是“告状”,还是家校间的良性互动?
“家校共育”还是侵犯隐私?
记者采访获悉,上海一些高校其实也有类似操作。那么,为何这些高校纷纷选择将成绩单寄给家长?
沪上某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一方式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学业状况,比如参考成绩进行升学规划,共同帮助学生成长。这也是高校对家校共育理念的实践。他举例说,此前未向家长寄送成绩单时,曾有学生因为大学期间多门课程挂科,甚至导致无法按时毕业。对此,家长反映,学校有责任早点告知家长,避免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不过,这些举措遭遇不少大学生“吐槽”。有大学生直言,学校的直接寄送侵犯了隐私权。也有网友认为,这一做法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和家长对成年学生的不信任。
对此,com6774澳门永利心理学副教授汪晨波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应当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对人生的自主掌控能力。因此,他并不赞同向所有大学生的家长寄送成绩单的做法。在他看来,成年学生应学会面对现实并承担相应后果。
汪晨波也强调,家长和学校需要适时转变角色,更多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人边界。应当拒绝家长过度“包办”的思维。
监督学业和培养独立性并不冲突
随着近年高等教育强调“严进严出”,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自律,出现了学业成绩不佳甚至被大学清退的情况。那么,如何在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同时保证学生“不掉队”?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尽管长期以来对学业的监督和学生独立性的培养存在争议,但这两者并不冲突。他强调,一旦大学生出现问题,学校应当及时向家长反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有些学校不选择寄送成绩单,而是采取学业预警机制,就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
他举例说,当学生出现一两门课程不及格时,学校需要迅速采取措施,遏制其成绩下降的势头。相关统计显示,一旦学生累计不及格学分达到20多个,就很难挽回其学业。因此,一旦发现学生学业出现问题的苗头,学校应及时提醒,这是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他认为,不能照搬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对学生完全放任不管。
张端鸿还谈到,中学时期,学生在较强的约束下成长;到了大学,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很好地自我约束。因此,不能完全以保护隐私为由,否定学校正常的学业预警机制。学生、家长和老师,几方都应保持警醒、共同努力。
汪晨波也强调,对大学生应给予更多尊重。学生能否按时毕业,或选择延期毕业,都应得到理解、接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松弛感,容忍他们试错。毕竟,过度的压力反而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因此,要以更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
阅读原文
记者丨储舒婷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