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专访“未来产业之星”com6774澳门永利青年研究员杨长:在科学“无人区”挖掘未来“新宝藏”

2024年03月28日

  “2014年我刚加入德国莱比锡大学时,研究资源极为有限,手头只有一个空房间,一个无人接手的冷门方向。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科学无人区挖出新宝藏,让当下冷门变成‘未来热门’。”

  首届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在上海刚刚落下帷幕,作为大赛十位未来产业人才“超能奖”获得者之一,com6774澳门永利紫江优秀青年研究员,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德国莱比锡大学客座教授杨长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此回忆十年前他踏入“未来材料”领域时的状况与心境。

com6774澳门永利紫江优秀青年研究员杨长 受访者供图

  近两年来,“未来产业”成为世界竞逐、争占制高点的新焦点,但在十年前,这却是一个遥远模糊的词汇,是什么促使如杨长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潜心投身一个“前途未卜”的未来领域,走过漫长科研路?

  在杨长看来,热爱是“源动力”:“2001年我在复旦大学材料系物理电子学专业读书时,时年70岁的老校长华中一先生来为本科生开讲座,他是我们物理电子学专业的开创者,更是我国真空科学的奠基人。从那时起我就被真空科学深深震撼与吸引,开始了真空物理电子技术研究之旅,至今已二十多年。”

  杨长介绍,无论是当今还是未来,真空技术都是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支撑,在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长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组建的实验室自行搭建的世界首台p 型透明导电薄膜真空制备系统 受访者供图

  对真空技术的着迷推动着杨长一路前行,踏入光电新材料与新器件领域的“未来领域”,并借助真空技术成功开发出国际上首个带正电的透明导电薄膜,实现了从0到1的原创突破,为光电和光伏产业解决了正电无材料可用的难题。

  当前,这一创新成果已走出实验室,在闵行区“大零号湾”的辅导下进行产业化。杨长坦言,作为科研工作者,自己并不擅长做科研成果转化,但上海近年来从市级层面到区级层面,不断加强对高校在职教师创业的政策支持,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要求,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服务,“让我们找到了切实可操作的产业化思路和方法。”

  同时,杨长提到,这一降本增效的未来新技术方案,也得到了晶澳科技等头部企业的支持,正在合作开展中试验证。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杨长也看到了,未来产业顺利“落入现实”,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年轻的研发团队缺乏项目启动资源支持、技术转化推进慢,科研工作者难以转变学术思维、缺乏对产业变革趋势把握的敏锐性,产业转化过程中缺乏专业性指导,科研人员个人定位和发展前景理解不够清晰等,这些“堵点”仍有待政策的不断革新和环境的不断完善予以纾解。

com6774澳门永利透明电子实验室研究团队 受访者供图

  作为青年科研带头人和高校教师,如何看待当前未来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状况?

  杨长表示,面向未来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信息差,“我们所关心的科学痛点往往并不是企业所关心的产业痛点。未来还需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长期深度交流,才能更有效地消除信息差,让我们的技术创新找准产业应用的落脚点。”

  谈及参加此次未来产业大赛的收获,杨长表示,通过大赛,原创技术成果能够走出实验室,有机会对接到产业的实际需求,“我个人也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接触学习到非常实际的产业化理念与实操方法,转变学术思维的局限性,打开新的产业化视野,有助于将这次的项目切实对接产业实际需求进行持续改进。”

  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杨长认为,一是上海有非常强大的传统产业链,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扎根的厚土,“新技术主要面向未来光伏和光电产业应用,但也是传统产业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可以在传统光伏和显示领域实现国产化和低成本技术替代,因此可以在已成熟的产业技术中受益,与当今成熟且主流的产业形成人才与技术的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此外,他建议,未来产业发展首先需要形成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环境,新技术虽在概念上有所颠覆,但最好与现有的成熟产业技术形成较为平滑的过渡,降低转型风险的同时可实现我国特有的产业技术优势。

  回想漫漫科研创新路,杨长用“非常幸运”作为总结,“一路上得到了无数前辈与同仁的帮助,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让我在未来科技探索中无畏前行。”


阅读原文


记者樊中华

来源丨中国新闻网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