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必须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始终坚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加速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充分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
航拍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李政道研究所。 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参观的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上海交通大学“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项目,是其中的展品之一。记者了解到,深远海大科学设施是世界首创的大型海洋科考平台,将为海洋科学和工程研究提供极限研究手段。
对此,紧锣密鼓投身建设的上海交大深远海大科学设施建设指挥部倍感振奋。指挥部全体成员表示,“我们将不负嘱托、勇担使命,通过扎实工作高质量建好深远海大科学设施,全力打造海洋领域‘国之重器’,为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上海各大高校科研工作者纷纷表示,高校科研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必须紧紧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科技创新龙头带动
“我们再次感受到科技创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以及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表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三位一体”重要结合点。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是大学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点。上海交大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瞄准“大科学”“大工程”中体系化的难题,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致力于提出原创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开辟新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作为上海科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以人工智能赋予传统学科发展新动能,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新内涵,全面提升基础研究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一系列大手笔、新举措持续推进基础前沿研究探索和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进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持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防灾减灾、深海探索、深空探测、绿色环保、信息技术、精密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产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创成果,持续服务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战略,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在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樊春海激动地表示,这是他首次近距离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总书记不仅充分肯定了上海科技创新在全国的龙头地位,还鼓舞勉励科研人员勇攀科学高峰,令人倍感温暖、倍受振奋、倍增干劲。
在樊春海院士眼中,创新发展、科教报国是几代科研人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瞄准原始创新和关键性技术突破。”心潮澎湃之余,樊春海表示,他和团队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高水平前沿科技的竞争,发奋科研,跻身相关研究领域的世界第一阵营。
突破“卡脖子”技术
“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关心、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勉励,使我们信心倍增,我们一定坚持做好科研工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教授何斌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着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对此倍感振奋,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发展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深感责任重大。
据悉,同济大学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上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主要围绕着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瞄准人工智能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力图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已取得重要进展。
马龙生教授来自华东师大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83岁仍活跃在科研一线。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让马老师信心倍增,“作为一名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一刻不敢忘记国家的重托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我和实验室的青年科学家们一同在精密光谱领域与国外前沿团队赛跑。”他说,“我们坚信,只有不断夯实基础研究同时研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元器件,才能将供应链、创新链的‘命门’掌握在国家手里,才能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丁奎岭院士表示,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深挖”与“交叉”双管齐下,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成果,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商学院教授刘志阳也表示,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进系统化、有组织科研活动。
支持青年人才潜心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造就大批胸怀使命感的尖端人才,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在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上展示的自适应机器人本体,来自上海交大卢策吾团队与合作企业非夕机器人科技。以力反馈为中心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基于自研的世界领先的力觉传感器,采用层级式智能架构,实现机器人的高精度智能操作。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卢策吾表示,“我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备受鼓舞。”他说,我国的科研环境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能够支持青年人才潜心从事基础研究,在创新黄金期充分发挥潜力。“希望自己未来可以不负期待,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下继续勇攀高峰,为科技自立自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余长君也深感振奋和鼓舞,“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表示,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城市,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大学数学教授,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2级博士生李世民说,“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一以贯之的要求。他深刻体会到,作为未来科技领域的一员,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创新突破的责任。“我希望我的研究能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期待着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创新生态培育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表示,目前,依托经济金融、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优势,上海财经大学与阿里、京东共建的数字经济系正打造跨学科产学研一体化学科平台,构建底层技术和高端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刘志阳教授认为,应当始终坚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塑造增长新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且加速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充分发挥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撑。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需要创新生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丁奎岭认为,高校要更有组织、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的对接,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聚焦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中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推动中长期科研攻关,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余长君教授认为,政府和企业也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和机构进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企业则可以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我们将共同努力,以新的作为创造新的业绩、交出新的答卷,干事业、开新局、创未来。”
阅读原文
记者丨徐瑞哲 李蕾 黄海华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钱梦童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上观新闻丨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大学项目不少,总书记激励高校师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