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搏一搏传统名校排行榜上万众瞩目的明星院校,还是遵从内心的选择,去往梦想出发的地方?
2022年高考结束后,考出690分的天津考生朱瞳睫,面临着人生路上一个“甜蜜的选择”。在天津,690分这一分数仅比北大清华投档线低十几分,足以挑战大多数传统名校。
周围人似乎比朱瞳睫更为关心她将“何去何从”,但朱瞳睫心中却早有答案。7月18日,她收到一份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名公费师范生。
尽管华中师范大学早已身居名校之列,但身边依旧有人觉得可惜:“考这么多分为啥选择去读师范?”在人们为其690分的“浪费”感到惋惜时,却不知朱瞳睫已将“教师梦”的种子早早播下。
其实,高分考生选择就读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早已不再是新闻。在一股“师范热”浪潮的涌动下,继20世纪80年代中师广受热捧之后,如今师范院校再次出现在聚光灯下,成为高考生争相追逐的“流量高地”。
“师范热”并非凭空而来,教师职业缘何忽然“受宠”?高分人才的“内卷”是好是坏?“师范热”会否一直持续?在火热的背后,仍有许多广受关注的问题亟待回答。
是圆梦还是“企稳”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有多“热”?在大众视野中,录取分数一路走高是最为直观的感受。
两年前,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布和曾经发布一组数据,2018年各地高考成绩排在本省前30%的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平均是18.3%,2019年则提高到33.4%。
事实上,这一趋势近年来一直持续,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的比例明显提高。朱瞳睫告诉记者,她所在班级47人中,今年就有10人左右最终选择报考师范院校。
而在互联网上,所谓师范专业录取分数线“直逼顶尖985”“师范院校高攀不起”等自媒体文章标题固然略显夸张,但现实中,高涨的分数确实让不少学子望尘莫及。
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该校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文史类平均高出重点线13.3分,理工类平均高出20.1分。2022年,该校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线文科平均高出重点线76.9分,理科平均高出重点线102.6分。16年间,录取分数线的涨幅甚是惊人。
同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com6774澳门永利,对招生之火热同样有明显感受。华东师大教务处处长、招生办公室主任孟钟捷向记者表示,近年来该校公费师范生报考热度和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文科一直保持在高分高位。在部分省份,公费师范生录取分数亦高于普通批次。甚至不少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校内纷纷申请转为师范专业,掀起了一阵“转投热”。
“师范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可见一斑。”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宜江说。
其实,不只是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受追捧,近年来非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数也居高不下,这其中不乏国内名校硕博毕业生和国外名校“海归”。当教师培养不再局限于传统师范院校,教师的入职“门槛”水涨船高,许多高层次人才入职中小学的新闻已屡见不鲜。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大批名校硕士、博士入职中小学已经逐渐成为常态。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缘何成为无数人的选择?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的解读是,“师范热”的发酵由多种因素叠加引起,有中央对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教师教育政策导向的作用,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给就业工作带来的结构性调整,也有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给就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通胀压力居高难下、国内本土疫情多点散发等内外部环境也让不少人更愿意选择相对稳定的职业,导致教师这一职业更受青睐。一位报考师范专业的女孩表示,她选择师范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子,我的选择可能是时代的缩影,是大多数人工作倾向的一种体现”。
但郑军同时表示,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职业是神圣的,在社会上受人尊重”。此外,教师岗位有编制、比较稳定,有寒暑假,教师待遇保障在各级政策的指引下日益提高,并且城乡教师需求量较大,入职相对容易。郑军特别提到,前几年国家实施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导致中小学幼儿园的扩充、办学规模的扩容,从而导致教师需求的扩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对师范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就是对教育的态度。产生‘师范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科教兴国、重教兴师这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湖北师范大学教授肖锦川说。
是挑战也是机遇
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广受追捧,无疑是教育之幸事。但与此同时,业内也不乏担忧之声:“师范热”究竟是“虚热”还是“真火”?会不会只是“一阵风”?
诚然,“师范热”带来了社会对师范生以及教师职业的高度关注,但因为“师范热”的产生与当前特殊时代背景相关,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当前“师范热”不乏“虚热”的成分。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龙宝新提出,当下的“师范热”其实质是“师范专业报考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师范热”。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提醒大家理性看待“师范热”。“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多起来了是事实,但一部分考生并非对教师职业有充分认识。”顾明远向记者表示。
此外,在“师范热”的表象下,其实还存在“冷热不均”的隐忧:院校选择上追求名校轻视边远,就业愿景上侧重城市轻视乡村,专业选择上倾向大学科轻视小学科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还提出,“师范热”的背景下,教师队伍中的性别失衡问题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而这种迹象在师范院校早已凸显。
但无论如何,专家普遍认为,当下的“师范热”对师范院校无疑是一次发展的机遇。“总体而言,这股热潮的确真实反映出教师地位和待遇已然提高的真实情况,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师范生质量,对实现‘优者从教’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及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肖锦川说。
从这个意义出发,当下亟须师范院校练好“内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争相报考。
在龙宝新看来,面对机遇,师范院校应至少做好三方面准备:一是抓住优秀生源涌入师范院校的契机,大力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前沿理论融入大学课程,提高师范生的学科素养;二是重视师德情怀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崇高教育理想信念;三是升级教师培养模式,倡导“学生中心”“学研合一”“能力本位”“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最优秀的师范生源”享有与之相配的“最优质的师范教育”。
一些师范院校早已行动起来。比如,就在“师范热”中,com6774澳门永利不断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数字化教学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
“我们要让师范生成长为教育理想信念坚定,学科专业知识出众,教育教学素养出色,能够适应并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孟钟捷说。
浙江师范大学与时俱进创新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比如该校小学教育专业加强对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内容、平台进行改革创新,形成了一套新的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模式,取得了不错效果。该校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陈殿兵表示,“缩短师范专业毕业生与实际教育现场融合的时间是世界各国师范专业应当思考的问题,这不仅是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是影响师范生就业的大问题,应该进一步得到解决”。他同时提醒师范院校要理性对待“师范热”,需要客观评估,不能盲目扩招。
伴随着“师范热”,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广东新模式。
“经过三年聚焦问题、持续用力,广东教师教育工作已构建出新的格局,大批优秀师范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省教师供给问题。”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广东省将开展第二轮新师范建设,着力为广东基础教育培养一支高质量教师队伍。
从追光变成发光
从北方到南方,从天津到武汉,刚刚开启大学生活的朱瞳睫对未来职业规划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当老师首先要专业能力过硬,我想在大学期间打好知识基础、锻炼教学技能,同时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以便将来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来自宁夏的考生惠妍茹今年高考名列宁夏(文史类)第201名,她最终选择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优师计划”。根据协议,报考“优师计划”的师范生毕业后需要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中小学任教,但惠妍茹欣然于自己的选择,“我身处西部地区的一个偏僻小城市,那里的大多数孩子没有那样好的教育条件和那么多的机会,我想毕业后回去任教,为家乡教育作出一些改变”。
今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优师计划”师范生熊国锦是写信人之一,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后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很幸运可以通过‘优师计划’实现我的教师梦想,回报养育我的大山。我将在毕业后回到我的家乡——贵州黔东南,扎根基础教育,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无悔青春!”熊国锦说。
像朱瞳睫、惠妍茹、熊国锦一样,想要努力从追光者变成发光者,将来为更多学生带去知识明灯的师范生,无疑是师范院校最渴望招录的考生。
而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报考师范院校,一旦踏上从教之路,他们都将肩负着一份神圣的责任与使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陈殿兵建议,在志愿填报“落子”前,师范专业报考者需要三思: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教师?我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吗?教师需要怎样的理想和目标?
对正在师范院校就读的大学生,龙宝新则建议他们,“要对自己报考师范的决定负责,要以‘成为卓越教师’为己任,以‘大先生’标准要求自己,全方位磨砺自己的专业技能,让青春年华因为奉献教育事业而绽放光彩”。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若干年前,师范专业曾一度与“农地矿油”并称“冷门专业”,但今天师范专业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营造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职业成就感和待遇,而后迎来更为持久的‘师范热’。”顾明远说。
阅读原文
记者丨黄浩
来源丨中国教师报 头版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