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蓄水贮水,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内容。随着“双碳”目标的建立,海绵城市被赋予了低碳减排的全新身份。上海作为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在实践中摸索出哪些建设经验?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情况如何?海绵城市理念能否在新发展中的乡村落地开花?海绵城市又如何与低碳挂钩?针对这些问题,com6774澳门永利光华书院的这群学生摸索出了一套实践调研方案,今年暑假,他们立足“一江一河”和人民城市建设,从上海示范点出发,调研海绵城市示范地区,建立海绵设施碳效益公式,将建设经验和科学知识带回家乡,用两个月时间调研了全国“七省九市”,深入城市建设一线,助力水文化传播。
图说:小组成员正在做调研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足迹覆盖近3千平方米
实践伊始,小组成员对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上。于是,成员们通过学习强国、中国大学慕课MOOC等平台,以“同上一堂课”的形式,对海绵城市理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暑假期间,成员们又走访临港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南汇新城城市公园、春花秋色公园等3个大型公园10大类主要设施,足迹蔓延了152千米,覆盖2.69平方千米。
为了获得海绵设施的一手资料,成员们通过天地图国家测绘平台现场测绘,绘制了设施覆盖图,总结出了临港的五大特色海绵设施。随后,走访小组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五大方面搭建碳效益核算体系,再将其拆解为二十二项子效益,建立起海绵设施碳减排效益和货币化效益双向评估的核算体系。临港海绵城市示范点的经验不单单在设施建设上。小组成员深入了解学习了建设背后的顶层规划政策优势,并通过社区采访和问卷调查倾听居民的声音。
至此,海绵设施碳效益核算体系初具雏形,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上海经验”也有了轮廓。
将“上海经验”带回家乡
小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上海经验”能否带回家乡?成员们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融合调研,搭建起“九地联动,汇集中心”的实践脉络,即重点调研上海、南通、舟山、温州、郑州、成都、夹江、石柱、吉林七省九地。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近年来新农村的发展,项目以“城乡共调研”的模式展开——城市组的成员走访社区、公园,调查城市雨洪管理现状;乡村组的成员以“河”为实践线,探索乡村生态河道建设的过去与未来。“每次大家在线上会议中讨论起各自家乡的建设情况与特色,马上就打开了话匣子,不同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夏乙嘉说。
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们也发现,不少城市关于“水文化”及海绵城市的宣传较少,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居民不了解或较少了解海绵城市建设,“水文化”传播的社会氛围亟需打造。
此外,海绵设施技术难关多,尤其是老旧城区管网混搭混建。为此,小组也给出了独到的建议:“毛细血管”的疏通工程应该先行建设,为后续的海绵城市改造打下基础,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在浙江温州,工业厂房由于绿化率较低、环保措施较少, ‘海绵化’改造只能从雨水收集系统和透水铺装等几个有限的方面开展。在浙江舟山,海岛地形使得地势较低的城区成为了内涝受灾区,当地政府利用现有地形,开展了立体式的海绵城市建设,疏通城市管网入海排口。而引入生态化河道治理模式,建设生态绿地,或许能成为海绵乡村建设的解决思路。”
阅读原文
记者丨马丹
来源丨新民晚报客户端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第一教育丨海绵城市&节能减碳!华师大学子调研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