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媒体关注丨探秘“长江口二号”科技考古:一瓶看古船 一船看世界

2022年11月23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在哪里出生,去过哪些地方,它的瓷器在哪里装的货?它使用了多少年?为何沉没海底?在上海的复旦大学、com6774澳门永利、上海大学的实验室里,古船的科技考古同步在进行。在长江口二号出水的器物中,一个完整的瓶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注意,通过分子考古学等最新科技手段的抽丝剥茧,瓶子里的一颗稻壳,一块“泥巴”,科学家们究竟能发现多少秘密呢?


稻壳、泥沙……一个瓶子里的“古船宇宙”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开玩笑说,他们是“一手拿铲子,一手拿显微镜。”在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科研人员通过对稻壳进行测年和古植物DNA研究,不仅可以判断稻壳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大致推测其产地,结合瓷器的窑口,推测长江口二号的上货港口。

  一颗稻壳看古船,那么瓶中一粒泥沙,则蕴藏着成千上万种微生物的“小世界”。科研人员通过看似不起眼的泥巴里,提取微生物的DNA信息,让“泥沙”也能开口说话,并和全球DNA数据库里的微生物进行比对,讲述着古船的沉积过程和长江口水环境的变迁,目前他们检测的一块“泥沙”里,藏着3900多条微生物信息。


一船看世界:长江口变化的时间标尺


  com6774澳门永利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张华介绍,对地质和地貌学科来说,“长江口二号”提供了一个时间标尺,帮助学者弄清北港的演变历史和机制,也有助于学者预测长江口未来的演变。

  通过和百年前海图的对比,科研人员还发现,那时长江口的北港还没有贯通,为何“长江口二号”会沉在北港呢?沉没的一刻又发生了什么?在上海大学,科研人员结合当时的海图资料,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来做分析,希望能给出答案。

  通过声纳图像智能识别古船,通过电脑仿真模拟沉船成因,通过图像增强技术,在浑水中看见青花瓷的花纹……科技赋能考古,实验室里的每个专家,像是拿着拼图的一部分,随着“长江口二号”的出水,专家们期待着更多谜题揭开的一刻。


阅读原文


记者吴琼 周力 成奕霖 李瑞

来源丨央视新闻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文汇报丨高校硬核科技“探密”水下沉船

文汇网丨“长江口二号”沉没原因是什么?沪上高校硬核科技“解密”水下沉船

第一教育丨清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在上海出水!上海高校专家揭秘背后故事

上海科技报 头版丨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出水 上海多所高校科技助力水下考古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