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透露了艺术的心声,用艺术的方式传递着美,记录着城市的成长与发展。艺术家们用诚挚画笔描绘“人民城市”建设的壮丽画卷,着力为上海师生打造美育大课堂。开幕式当天,《新民周刊》记者走进艺术的世界,认真聆听艺术家们的诉说。
汪观清:感受好八连的连魂
92岁高龄的著名画家汪观清先生出现在展览开幕现场。
汪观清从事绘画创作70余年,并致力于国画的创作和探索。他注重墨韵,笔下的山水、人物极富个性,尤以画牛著名,先后有十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汪观清在青年时期就在连环画坛崭露头角,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先后创作了《红日》《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从奴隶到将军》等经典作品,影响深远。
上图:汪观清、张培础、陈谷长作品《永不褪色》 。
在中国连环画的长廊中,《南京路上好八连》分外光彩夺目。这是50年前,汪观清联袂贺友直、郑家声、陶长华、端木勇、任伯宏、任伯言等一批上海画家亲临好八连创作,在当年就受热捧的连环画。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进驻上海,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该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称号。毛泽东主席写下著名诗篇《八连颂》,汪观清大受鼓舞,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组织下,与画家们一起下连队蹲点采风,为好八连画下了最精彩的故事。
这次他参展的国画作品《永不褪色》就是以南京路上的好八连为绘画对象的。
1949年解放军接管上海时,在十里洋场的南京路执行巡逻执勤工作,留下了“霓虹灯下的哨兵”的事迹,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永不褪色》描绘的是退伍的八连士兵,在雕塑前宣誓退伍后会继续保持八连本色,为《八连颂》雕塑抚去灰尘的场景。
“好八连我画过两次,”汪观清对记者说,“一次是1963年,我和另外一位画家,在南京路好八连住了一个月,和好八连战士一起吃饭、一起感受生活,共画了二三十套画。原本要出连环画,后来他们说要在中苏友好大厦办一次展览,要画成大画。上海美协组织了几十个人,画了两个月,这些画作展览之后又结集成连环画,这就是第一本连环画《南京路上的好八连》的由来。50年后,上海警备区司令员、政委来找我们,于是我们二三十位画家第二次去好八连,这一次共创作了100多张画,出了第二本连环画《南京路上的好八连》,并在上海图书馆办了展览。这次展出的这幅就是其中的一张。明年3月,是我们第一次去画好八连60周年。好八连的连长又来找我,我们准备第三次去画好八连,再搞一次展览。”
这60年中,他们也见证了好八连的成长。汪观清以前画过的好八连一位班长,在全军军事表演中获得第一名,现在他已经是营长了。
在这幅画中,汪观清画了南京路西藏路转弯处的一个雕塑,这是好八连的连魂。雕塑表现的是一个老兵退伍,在毛主席题字前宣誓,继续为人民服务,永不变色,继承革命传统。“身处闹市,一尘不染”的好八连战士形象在汪观清的笔下栩栩如生。八连的精神,与城市的精神,是有相同之处的,因为在他看来,八连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丰碑。
田学森:以山水意境表达城市精神
展览开幕当天,画家田学森刚刚从新疆开车开回上海,开了整整9天。
2021年10月,他去昆仑山西端的帕米尔高原写生,20年前,他就在昆仑山东端的青海玉柱峰写生过。2008年田学森在国内旅行的时候,也曾在帕米尔高原写生4个月。当时他就想画昆仑山,这是他的华山主题之后的另一个主题系列。收到这次“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的邀请后,他就以博格达峰为背景,前面是乌鲁木齐城市的景象,创作了绘画作品《大美新疆》。
另一幅参展作品名为《日出东方》。《日出东方》这件作品采用了简练质朴、宏观远景的构图,不拘泥于某个细节,没有面面俱到,放大了对颜色的感受力,整幅画苍苍茫茫,再配合日出的景色,营造出层层叠叠的气象。同时颜色上选择了蓝紫色的城区和橙红色的天空,两大色块儿组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强烈、光亮,充满生命力、朝气蓬勃。太阳马上就要升起,城市随即会被照亮,此刻笼罩在晨曦中的上海犹如少年,拥有无限可能,可以拼搏创造,超越自我。
上图:田学森作品《日出东方》。
这幅画是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创作的。他说:“当时我也被封控在上海了。我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也希望上海能渡过难关,能让上海市民尽快恢复生活秩序。承办方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邀请我创作一幅城市主题的画作,我就想到了这样的题材。我以前画过很多上海的老建筑,20多年前我写生练习的时候,经常穿街走巷,那些老建筑都有故事,我喜欢去寻找和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20年前上海的城市建设比较迅速,很多很漂亮、很有故事的老建筑可能第二天再经过时就被拆除了。作为一个画家,我想把它们记录下来。1999年修建延安路高架,拆掉了很多老建筑,还有滨江也是如此,那时候,我画了大量城市题材的写生。因此,这次接到邀请,我创作一幅《日出东方》,以外滩、黄浦江为背景,既是我和上海感情的体现,也是希望疫情能快点过去,上海能重现欢声笑语,马路上能再现车水马龙的景象。”
2007年田学森决定用一年时间在祖国大地“行万里路”之后,最终被西岳华山所吸引,从此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隐居华山的十余年间,他完全将自己融入了自然。他之前画华山,主题上和现在的作品有些差异,但是风格上仍一以贯之。在山里看云卷云舒,那是他喜欢的生活。他更喜欢将山里的景象、那种山岚之气引入到城市里,他说:“其实像下雨时的上海,以及上海的早晨和傍晚,也会有这种仿佛来自山间的云雾出现,城市与山林,并没有那么对立,我想我可以以山水意境来表达城市的精神。”
他发现华山观云、观雾的感受,和城市气象有相似之处。于是改用了非常概括的印象画法,同时保留一种意境,更像是在画一座森林城市。画面中勾勒了上海很多标志性高楼大厦的基本外形,其中上海中心就像是整座城市的山峰,代表了一个高度和一种精神,同时还勾勒出了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寓意她哺育了这座城市,使其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艺术家将强烈的主观情绪融入了画面中,用画作传达出一种非常乐观、积极的精神,鼓励大家“内心要有光明,从容面对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一切都会好起来。”一种无形的力量从画面中散发出,让人观后心生感动。
丁阳:以意象之彩绘就时代“城色”
在“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的一楼大厅里,一幅380×180cm的大场景画作《一江一河展新貌》分外引人注目。
上图:丁筱芳、丁阳作品《一江一河展新貌》 。
这是“城·长”主题展中最大的一张画,创作这幅作品的是丁筱芳、丁阳父子。丁筱芳对记者说:“我们想还是要重新构建上海,通过我们对这个城市的理解,把上海标志性的建筑——比如人民广场、一大会址、城隍庙等都画出来,但不是照搬现实。现在的画面,一江一河之中的这片土地就像一只燕子。如果完全按现实来,这样的场景是无法画进一张画中去的。因为如果将黄浦江和苏州河纳入画面中来,相对应的房子就应该很小;所以说我们画的是上海,但不是地图上的上海。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上海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绘画赋予上海这座城市以温度,让观众从绘画中感受到春天般的美好。我们都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我的青年、中年,我的最好的年华,都伴随着改革开放40周年,所以我对上海的发展充满了感情。也因此,我们画的是我们最熟悉的城市、最熟悉的生活。我觉得我们两代人一起来画我们的母亲城市、画我们的母亲河,是非常有意义的。”
而在二楼,他的儿子丁阳独立创作的组画《时代城色》为不同的城市赋予了不同的主题色。深圳的蔚蓝色、杭州的青绿色、上海的桃红色、乌鲁木齐的雄黄色,每一座城市被赋予了一种色彩,每一种颜色代表着一种性格,代表了一种精神。丁阳说:“深圳,这座城市发展的活力是比较强的,所以我用了蓝色,因为我觉得蓝色有一种朝气,有一种未来感。人家说上海是魔都,我用了桃红色来表现它,让它有一种魔幻的感觉。杭州我则用了青色,因为这里有西湖,又是电商之城,是个新生希望之城。乌鲁木齐既传统又现代,我就用了雄黄色,我觉得它有积淀在里面,用了这种颜色显得非常厚重。于是我就画了民族大团结的场景。”
除了单幅作品在用色方面的考虑之外,最大的挑战还来自于整组作品如何做到内容和形式的融合统一。为了体现画面的连贯性,丁阳在每幅作品中都增加了不少的细节,比如通过祥云的造型,达到不同颜色之间的自然过渡,一方面保留了中国画的韵味和意境,同时对画面中人物的选择和线条的处理上,又增加了一些现代性的表达,比如简洁、有力、高速的深圳,电商改变生活的杭州,传统和现代融合的乌鲁木齐,爵士乐里的夜上海,画面中还都隐含了很多明显的符号,比如雷峰塔、饿了么、万科、平安、粤港澳大湾区、世博会、大巴扎、昆仑山等等。
他希望以意象之彩绘就时代“城色”。“主题性创作我觉得要从主题出发,”丁阳说,“如何从我们的个性融入主题,实际上是用我们的意象之彩、意象之造型来表达我们心中的美,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我的作品,建筑、人物都比较写实,但我的色彩是比较主观的,整个视觉体验又会有一种新的变化,这是我近年来研究上的一个倾向。”
“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也是一个很好的美育课堂,丁阳如今在com6774澳门永利任教,他觉得美育要从娃娃抓起。首先要启发孩子的兴趣,要让他们真心喜欢上美。丁阳说:“把他们带到美术馆来,通过这样的展览,用不同的形式来感染他们,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因为美的熏陶是要慢慢建立的,不能一蹴而就。慢慢他们会了解到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的中国画有什么不一样。美育最好的课堂就在这里。我觉得这比教科书上死记硬背强得多,绘画、音乐、舞蹈,就是要直面它。绘画通过不同人对它的感受,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一个从小逛美术馆长大的孩子,一定是修养非常高的人,因为我相信美术是能浸润人的心灵的。”
阅读原文
记者丨何映宇
来源丨新民周刊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