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朱宏俊密集地接到浦东多个街道的电话——3月上旬恰逢公益志愿集中服务活动,他和伙计们受邀帮社区居民干些修补活,“赚点儿公益补贴、修补材料费,开拓客户。”
于他,街道“公益单”是难得的稳定。朱宏俊租不起店面,风里雨里都得出摊,有一茬没一茬是生意的常态。在上海走街串巷42年,他自嘲是“野人”:“要吃饭,总得想办法。”
小摊小贩要营生,社区居民要便利。近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有关“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的发言引起市民群众共鸣。但“落地”不易:一方面该业态利润微薄,市场容量有限;另一方面其经营场景与市容管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基层实践也带来这样一种疑问: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认为,“小修小补”是日常中的琐碎需求,“对居民来讲关键是可及性,更多需要交给市场经济去匹配。政府层面要考虑更复杂的长效机制,比如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构建更好的生活目标等。”com6774澳门永利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烟火气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但设立“小修小补”点位“要形成更完善的机制,平衡多方利益,在实际操作层面要有灵活性”。市人大代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有类似观点,政府主要工作是将周边环境提升,打造好整体氛围。
位于桂巷集市的倪记裁缝店内,店员正在为顾客服务
政府兜底破局租金难题
小本薄利生意,店面租金是道坎。
普陀区曹杨商城二楼,单琴香的裁缝铺设在角落,是一处非商铺经营区域。她的家当简单:四台缝纫机、深浅颜色的纺织线、锁芯……顾客来改个裤腰,询价30元。业务也不复杂:改衣服大小、服装拷边、换拉链、衣服精修,收费在15至120元之间。
商城负责人蔡燕国说,每月只收单师傅260元租金,相当于电费。“商城周边居住有大量中老年居民,应民生所需,商城以低价引入一些修补项目,如手表配电池、表带,黄金修理、服装修补、配拉链等。”曹杨商城建成71年,曾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商场。扎根社区多年,攒下的民心和烟火气是商城生存的本钱。蔡燕国认为,眼下让渡部分商场利益是为了算长远账。单师傅说:“做的都是老顾客回头生意,赚头不多但稳定,能养活自己。”
桂巷,是一处距离商城步行5分钟左右的集市,由菜市场改建。一楼二楼,裁缝店、配锁店零星分布。商铺主在此深耕数十年,是远近闻名的修补匠人。小生意如缝补盐袋、大生意如高级定制,二楼裁缝季师傅坚持十余年不涨价,仍有不错的盈余。遵循市场规律,他们根据商铺位置,每月交纳2000至3000元不等的租金。
有别于传统居住区,在商业元素集中且更为市场化的区域,如何让经营主让渡物理空间,这更考验管理者的手势。
破局租金难题,抓手在于找到政府兜底和市场化运作之间的平衡。许春辉建议是否探索以奖代补的方式,“比如经营业主承诺每月提供社区一定时长的免费服务,服务奖励可用以抵充小部分租金。”
租金这道坎,59岁的朱宏俊迈不过。从江苏泰州“沪漂”42年,他的“登堂入室”始于街道“收编”。洋泾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朱祎说,“朱宏俊和修补匠们是街道企业家通过各种渠道召集而来。如今已被纳入街道‘爱心管家’项目中的生活类,提供各类便民服务。他们每周都要走进居民区定点定时提供服务。”朱祎表示,此类服务属于志愿服务,“手艺师傅们只会收一些成本费、材料费。我们提供场地、一顿饭以及可以兑换生活物资的志愿者积分。”
从立法角度通盘考虑布点及运营
伴随着城市更新包括社区商业的迭代,容易让一些零散小业态忽而消失。
比如“小修小补”,这恰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刚需,尤其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上海,俭朴持家的生活习惯让他们的需求尤甚。
如果回归是共识,那么政府在市场规律和城市风貌的平衡中应起到何种作用?
“‘小修小补’为何会从日常生活中缺席?会对市民日常生活产生多大影响?这是值得思考的。”包亚明认为,政府应更注重编织美好生活的城市框架,“比如提升营商环境,让市场去匹配需求。同时在立法和监管方面着力,不要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曾刚认为,是否可以更多元设立市容评审标准,“烟火气有时候比条条框框更重要。特别是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推进,给烟火气的回归带来很多便利。在规则端尽量明确细则,比如确定经营范围和时间,以及在经营区域给与停车标识般的指示。”
值得注意的是,市绿化市容局近日在《指导意见》中明确“采取分区管理——全市行政区域采取差别化管理模式,划定严禁区、严控区、控制区”。
“从立法角度,是否可以对一些实施路径和通道进行保障。通盘考虑布点以及后续运营,这样才能长久,避免昙花一现。如果老百姓过一阵子又找不到这些点位了,就很可惜。”许春辉说。
阅读原文
记者丨苏展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