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大江东|国务院批复同意,长三角这部跨省规划“示范”了啥?

2023年02月24日

  2月21日,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公布,原则同意这份覆盖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总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土地的规划,要求两省一市和自然资源部认真组织实施。

  2400多平方公里,与我国广袤的国土相比,在地图上微如粒米;但从2019年7月启动,到今年2月获得国务院批准,经手研究和制定这份规划的人都在强调,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间。

  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的话说,《规划》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后,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为其他地区编制和实施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精神、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意义不仅仅在长三角,也是给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在围棋中,素有“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大意是说棋局中,将棋子下在角部发挥的效率最高,边则次之,中腹效率最低——长三角的意义,或可作为佐证。

  然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个顺序往往倒过来,省会城市、中心城区最繁华、最受关注,而与其他省市毗邻的郊区、郊县这些角落,往往则最不受重视。如何发挥“边”与“角”的作用,如何想要统筹这些省际边界地区做规划,自然也难度不小。

研讨会现场。资料图片

  “过去,国家的各种规划体系中,跨区的是最薄弱的,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式提出之前,长三角也试图做过好几次区域性规划,但一直有问题。”在2月22日召开的《规划》实施专题研讨会上,同济大学教授伍江说,难点在于这里面缺少体系性,缺少互动性,缺少协调工作。

  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在回应大江东工作室提问时,直言编制《规划》过程中遇到的的三“难”:

  两省一市跨区域涉及到的两区一县——青浦、吴江、嘉善,在发展阶段、发展诉求、现行管理手段方面都不一样,有差异性,现有规划的基期、底板、标准都不同,怎么样把各方的诉求、问题提出来、解决好、达成共识,非常重要;

  在空间布局、规划策略上,国家要求减量提质,更加注重功能,规划要统筹三地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乡风貌等区域一体化协同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好,跨省域的一张图,怎么实现全过程管理;

  用规划建设用地的减量,倒逼区域转型发展,需要凝聚共识,转变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土地增量扩张的模式,强化底线约束,来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让有风景的地方也要有新经济。

  “在这样一个江南水乡环境特色鲜明的区域编制规划,涉及非常多的专业和系统,必须需要各个专业,包括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城市层面的规划研究编制团队共同参与。”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说,在工作中,由“国家队”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牵头,苏浙沪三地规划设计单位,包括两省一市的高校科研团队共同参加,发挥各自优势,贡献集体智慧。

  “省级统筹、求同存异、共同争取。”张忠伟分享了制定跨省规划的经验和方法,在这个原则下,两省一市三级八方多种诉求、多种差异、多种空间形态都汇集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的平台上,“三级八方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协调形成共同的想法,再到最后统一的做法,就锚固在这个示范区总规里。”

  伍江说,示范区的这个《规划》,它的意义,不仅仅在长三角,也是给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它是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样本,接下来可以更好去推跨区域规划的制定。”


这个规划,把生态绿色放在第一位


  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顾浩看来,“生态绿色”是《规划》制定过程中紧扣的一个关键词,“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通过打造以水为脉、林田共生、蓝绿共织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新典范。”

示范区内青浦区金泽镇乡野景色。巨云鹏摄

  “生态绿色”落实在《规划》中,是一连串刚性要求和严格数据——

  《规划》明确,到2035年,示范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6.6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66.5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43.32平方公里;示范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内,较现状建设用地减少15.7平方公里;着力扩大蓝绿空间,到2035年,河湖水面率不低于20.6%,森林覆盖率大于12%;聚焦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设太浦河、京杭运河清水绿廊,统一示范区环保排放标准,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水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国控断面优Ⅲ类比例100%。

  “这些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的总体表达,骨架立起来,指标定好,接下来是具体的举措:锚固生态基底,厚植生态优势,扩展生态容量。”张忠伟说,示范区不是传统的造城思路,也不是过去的开发区的模式,是要探索打破行政壁垒,用破界来促进要素流动,把更大的空间力量释放出来,来提升区域的资源配置效率,“要依托优美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同时构建更大范围区域一体的创新链产业链。”

  “所有规划都不可能不提绿色,但是又不得不把经济社会文化都并重,绿色在里面就显得不那么多了,但在这个规划里,可以抬头挺胸地把生态绿色放在第一位。”伍江说,这个“把生态绿色放在第一位”,体现了高品质生活的内涵:既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环境质量,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


规划落实成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互动


  “《规划》的批复公布,可以说是示范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大量工作在等着。”东南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结合参与了《规划》的制定,对未来的规划落实也还有很多思考。

  “制定详细规划环节是落地和质量的保证,会有更多的设计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问题。”在他看来,在此后示范区及相关区域的规划中要主动结合《规划》的目标,一体化发展,“比如嘉善,按照原来的规划和发展思路,北部因临近省界交通不畅,整体的战略是向南发展,长期以来县域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此次《规划》的编制,将会引发区域特征的重大转变。”

  “我觉得示范区的国控规划出台以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于如何落实。”com6774澳门永利教授宁越敏认为,过去很多规划不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就是在政府层面,甚至政府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都有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政府如何和社会互动,“比如一些自然村的整治,纯粹是政府花钱做的所谓的样板工程,是不可持续的,长三角地区有大量的自然村,这些自然村怎么整治?也要探索新的方法。”

  他认为,自然村的整治可能需要通过社区的发动,尤其是居住在其中的村民,这里又会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对示范区来说,能不能在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上也做出示范?这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没有资本的带动,农村高度老龄化的情况下,乡村振兴只能够实现样板工程。包括县域内土地的跨镇调整等问题,示范区能不能在这方面做出一个示范,形成一些可复制的经验?”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也认为,必须要把握好“城”与“乡”的关系,长三角地区乡村多,水乡的历史生态好,从全国调研的数据来看,这个地区生活在农村里的农民与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收入最为接近,用“城乡设计”的概念更能统揽,“二次城镇化的一个巨大障碍,就是农民不愿意再城镇化,这个地区已经遇到发达国家碰到的难题,是不同于以往的另外一个阶段,很多事情可能要从这个地方开始。”


阅读原文


记者丨巨云鹏 唐小丽

来源丨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