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
赋能城市美好生活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
一起去博物馆走一走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文汇报社联合推出“上海城市软实力讲述系列”微电影第三季《看得见的城市》,为你打开这座城市的风景线。第3集《博物馆奇妙之旅》→跟随com6774澳门永利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庄瑜,走一走、看一看身边的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风貌街,解码城市的文化基因,感受博物馆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双向奔赴。
第3集《博物馆奇妙之旅》
庄瑜,com6774澳门永利中外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7岁,第一次踏入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被巨大的马门溪龙化石所震撼,也打开了她的缪斯世界。从小与博物馆的交集,让她愈发觉得上海的博物馆资源能丰富学生的成长,并把在博物馆学习当作生活日常。
“上海在册博物馆约有160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小型博物馆。”庄瑜说,城市软实力植根于优秀文化之中,而上海这座“博物馆之都”的加速建设,也将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她认为,在“博物馆之都”的进程中,数量的增加只是一个方面,更要对已有博物馆的教育内容和质量进行提升,使博物馆更具有吸引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庄瑜肩负着充实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责任,为师范生专门设立博物馆教育主题训练营;开设近30场公益性博物馆教师工作坊;与中心的伙伴们制作完成《百馆百单:跟着课本去研学@博物馆》;努力为老年人、听视障人士开拓个性化的教育服务。“通过博物馆这样一个载体,将城市的文化、城市的更新和社会的变迁,向更多的人进行展示、宣传。”
打卡点: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
这条串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馆、柯灵故居、巴金故居、夏衍旧居的行走线路,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脉络,以直播的形式,在网上迎来更多的大学生“云打卡”。海派文化研究者、衡复“四居一馆”文化顾问郭皓,是庄瑜组织的此次“海派城市考古”直播的主持嘉宾,以他丰富的学识,为同学们讲述着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
庄瑜说,这个面向大学生的城市文化行走活动,是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上海的历史风貌有更好的了解。通过阅读城市、行走城市,发现上海与众不同的风景,“考古”隐藏在历史文化风貌区里的中小型博物馆。从“建筑可阅读”到“海派城市考古”,更深度地去了解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文脉。
打卡点:海洋珍奇贝壳馆
收藏贝壳50多年的肖长荣,是一位“宝藏馆长”。他收藏的贝壳品种达7000多个,化石1000多种。在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地下一楼,海洋珍奇贝壳馆的展厅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贝壳。“贝类陪伴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肖长荣说,希望自己毕生精力积累的海洋文化资源,能让更多的公众看到,在上海这座沿海城市,让更多人了解海洋文化、贝类文化,拓展海洋文博资源,强化海洋意识教育,“我有丰富的贝类文化展品,以及很多衍生课题,还有很多宝贝可以陈列出来。”
庄瑜说,在一次面向小型博物馆馆长的培训中,她认识了肖馆长,发现了这个深藏在闹市中的美丽的贝壳世界,一座走过路过可能会错过的博物馆。“而更多有特色的民间博物馆,也等着我们去发现。”
打卡点:长风商标海报收藏馆
在金沙江路的近铁城市广场,上海纺织印染机械厂的一栋老厂房,已变身为长风商标海报收藏馆。走进大厅,脚下陈列的一个大车床,留存着上世纪50年代的历史记忆。馆长范霞说,这里馆藏有老商标、火花、电影海报等约30万种,3000万枚,通过商标海报这个独特的视角,呈现中国近现代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在这里我们尝试开拓一些个性化的博物馆教育服务,比如为视障者设计教育活动,让特殊人群能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触手可得’。” 庄瑜说。
打卡点:上海久事美术馆
外滩的久事美术馆内,正在举行的“建筑师童寯特展”,迎来了一场专题研学活动——博物馆教育教师工作坊。庄瑜说,这次请来的分享嘉宾,有美术老师、数学老师,还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业人士。美术馆是一个非常适合设计研学任务单的场所,展览的美术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几何元素。
“2020年开始,我们跟不同的中小型博物馆合作,面向中小学老师开展基于博物馆的教师工作坊,邀请老师进行教育活动的设计。”她说,希望有更多的中小型博物馆的常设展以及特展,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解决问题,“这也是为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助力的一种新形式,将促进学校跟博物馆有更深度的融合。”
为设计研学内容,他们搜罗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的93家博物馆,以这些博物馆为基础,对接初中的所有学科,设计了融合学科知识的107份研学单,带孩子们用全新视角玩转博物馆。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上海每15万多一点的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 庄瑜说,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能够带着研学的任务来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阅读原文
来源丨文汇网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