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05月25日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行动计划》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了行动目标,强化了职责内容。本期“对话”栏目特别邀请学生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对《行动计划》进行解读。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刘博智

  【对话嘉宾】

  胡谊 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周晓林 com6774澳门永利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官锐园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主任

  乔志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

  席居哲 com6774澳门永利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四位一体”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新格局


  主持人: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它的出台有什么重要意义?

  官锐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特别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这对做好新时代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保障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行动计划》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促使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行动计划》中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层面的工作重点和行动策略,也都是对这一工作总目标的具体实践。“四位一体”的目标涵盖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环节,而在这四个关键环节中,又涵盖了各自不同的工作要点和基本目标。

  主持人:《行动计划》的整体谋划是什么?

  乔志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民众承受的压力也普遍增大,这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因素传递给了学生。加上三年疫情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凸显。《行动计划》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未来三年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行动计划》明确要把形成更加完善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复杂性的认识,这有助于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开展工作。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要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教育部门首先要对这项工作充分重视,在五育并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做足工作、做好工作,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并做好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危机干预等工作。另外,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展预防、监测、干预等工作也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行动计划》对卫生健康、公安、民政、宣传、网信、共青团、妇联、检察机关、广播电视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行动计划》要求整合多方面力量采取联合行动,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为有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提供多元、专业的服务,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行动计划》明确“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心理健康工作“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因此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行动计划》要求“把心理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各地“加大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经费保障。学校应将所需经费纳入预算,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行动计划》指出,要“成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要“依托有关单位组建面向大中小学的国家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监测专业机构,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这些重大、具体又有操作性的举措将切实地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主持人:在五育并举的前提下,应该如何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落实落细?

  乔志宏:心理健康工作既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同时也是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动计划》将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放在工作任务的首位,要求做好“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这将心理健康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将学科教学、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等工作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主阵地,引导广大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只关注原有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要重视学生在其中的心理体验,在日常学习、活动等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作用等也作出了明确要求。《行动计划》对规范心理健康监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组织研制符合中国儿童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要规范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监测时的量表选用、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和完善心理预警及干预工作,从多个方面健全预警体系,优化协作机制,畅通转介通道,有效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多部门联合构建系统协作机制


  主持人:《行动计划》主要工作目标就是促使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健康教育在这个体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如何开展?

  席居哲:全面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这项行动计划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统筹推进和扎实抓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健康课程质量。《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反映新时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体现心理健康科学研究新成果,关切学生心理健康典型问题,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内核,结合各学段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突出科学循证精神;课程实施要注重学生体验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学思兼顾、感悟结合,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固本培元”,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留意自身和身边心理问题信号,在对心理问题及应对进行讲解的同时,要着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课程评价要兼顾知识与技能,突出发展性和根基性,强调对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评估。

  其次,要提升健康科普的渗透性。《行动计划》提出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向家长、校长、班主任和辅导员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做好心理健康科普教育,需要在突出科学性的前提下,在表现形式上下足功夫,结合发展心理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学科,突出科普读物的渗透性和易达性。心理健康“服务包”中应包括“营养包”“调适包”和“急救包”:“营养包”用于心理健康培育,“调适包”用于轻微心理问题调节,“急救包”用于紧急情况的自救和施救。依托健康主题教育日,以及在类似中高考等重要活动和时间节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最后,要形成健康教育的合力。《行动计划》强调坚持系统治理,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并在工作目标中提出,“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这需要通过配齐并稳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设立并增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等措施来实现。

  主持人: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存在情绪波动大、冲动性行为多等特点,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和适当疏导,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度过风险期。那么应该如何提升监测预警的敏感性?

  官锐园:监测预警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提升预警系统的敏感度,并重视关键影响因素的测评。因此《行动计划》提出对于学生群体,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健全预警体系”和“优化协作机制”。

  在加强心理健康监测环节,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简便有效的方式,从人员网络、信息网络、技术网络等不同层面进行布局,通过科学手段筛查出有效的心理监测指标,力争及时、迅速地鉴别风险人群,增强监测、预警体系的敏感性。

  在心理健康测评环节,应重视监测的动态性和便利性的结合,倡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抽样和评估,选用科学简便的测评工具,并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避免学生承受额外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影响。

  在监测过程中,还需要对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动态评估,如同学关系、家庭关系、压力事件、锻炼频率和睡眠时间等。监测数据经过科学分析之后,可用于指导多部门联合工作,以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多层面的整体健康。

  主持人:由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往往本身就存在求助动机不强、求助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增强心理咨询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应该如何提升心理咨询服务的可及性?

  官锐园: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加强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建设,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家庭、学校、医院、社区多系统协作机制。

  由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往往本身就存在求助动机不强、求助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增强心理咨询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当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首先就是要保证心理咨询人员具有足够的专业性,只有学生信任心理咨询人员足够专业,才有可能会因信任而求助;其次,要有足够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数量,保障学生在需要得到心理咨询服务时能够及时满足需求。《行动计划》指出“建强心理人才队伍”“配齐心理健康教师”“畅通教师发展渠道”,都是在力求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工作专业需求。此外,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形式、原则、目标和预约途径,也是保障学生能够及时找到心理服务资源的有效方式。

  同时,要重视对特殊学生获得心理咨询服务的可及性问题,如应探讨有效的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协作机制,为因出现心理问题而休学、返家等暂离校园的学生提供社区层面的补充性心理服务。

  主持人:如何提高干预处置的有效性?

  官锐园:干预处置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加强干预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建立完备的干预制度和实施流程。干预处置既包括学生个体层面的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服务、家长指导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环境层面的校园、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有效协作。

  在针对学生个体的干预处置方面,确保有效性的主要原则就是有专业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实施流程。要确保参与干预的人员具备基本的危机干预胜任力,确保建章立制、有规可循,最重要的是确保每个实施环节都能够具体落实、及时反馈和妥善处理。

  在环境干预方面,学校需要注重校园硬件、软件环境的全方位建设,从包括宿舍、教室、教学楼、图书馆的整洁安全工作,到校园文明行为、体育锻炼、健康睡眠等行为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都将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要警惕校园欺凌等风险事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危害作用,需要通过广泛的校园宣传和深入摸底,帮助学生有效鉴别校园交往或网络行为中可能遇到的欺凌、违法及犯罪事件,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受伤害学生获得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行动计划》提出的“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经费投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等措施有利于保障学生的校园安全和身心健康。

  

确保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专业力量支撑


  主持人: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实践者,《行动计划》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安排?

  乔志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根本保障,《行动计划》基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需要,提出要完善《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和心理学类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这是确保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专业力量支撑的强基固本之策,是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根本路径。

  《行动计划》还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配齐心理健康教师,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行动计划》提出,要组织研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师职称评审可纳入思政、德育教师系列或单独评审,这对于广大心理健康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另外,《行动计划》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相关的科研工作,提出要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汇聚心理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资源,支持全国和地方相关重点实验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性、前沿性和国际性研究,这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性、有效性的根本要求。同时鼓励支持将心理健康科研成果应用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等领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主持人:《行动计划》中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有什么要求?

  胡谊: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第一线守护者。心理健康教师不仅需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个体,而且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动态变化,迅速作出反应和干预。

  在健康教育职责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托幼机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等机构都要结合各年段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类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通过趣味游戏、互动体验、案例分析、知识讲解等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教会学生科学识别和面对自身和周围朋辈各种心理问题与困扰,习惯于向师长提出求助;为有心理需求的学生提供基本的爱、情绪支持与帮助。

  在监测预警职责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教师至少可以进行如下活动:一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预警网络,在学校层面建设心理辅导室,在班级探索设置心理委员,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遵从伦理规范,建立健全测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防止信息泄露。

  在咨询服务职责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等手段,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树立科学养育观念,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积极开展亲子活动,保障孩子充足睡眠,防止沉迷网络或游戏;心理健康教师还可通过各类心理服务平台,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供专业化服务,向儿童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电话,鼓励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在干预处置职责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健全预警体系,优化协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各类服务平台上,向受重大突发事件影响的学生人群提供有效的安抚、疏导和干预;及早发现学生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网上网下监测预警学生自伤或伤人等危险行为,疏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

  主持人:除了心理健康教师之外,其他教师需要承担什么职责?

  周晓林:在发挥心理健康教师作用的同时,还要引导全体教师的参与,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成效的关键。具体来说,主要工作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是以德育心,在思政工作中贯穿心理健康理念。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大中小学校思政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加强对学生在品行学养方面的引导,重视学生道德品质与品行养成的教育;通过图片、故事、短片等渗透相关的心理健康理念;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及时指出和纠正不正确的言行,防止错误思想观念的产生和传播。

  第二是以智慧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行动计划》提出,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既教书,又育人。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

  第三是以体强心,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身心结合方法。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要为不同体质和技能的学生提供适宜的体育项目选择,让每名学生都能在体育中找到兴趣和成就感;邀请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体育锻炼与运动,并在家中营造支持体育活动的氛围。

  第四是以美润心,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净化心灵的做法。各学科教师要发挥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作用;提醒学生体察身边的美景美物,让艺术与生活互相渗透;选择适合学生兴趣与年龄的美育素材,激发学生美好感受与创意;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项目的学习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美育潜能与兴趣;让每名学生都能在美育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创造欲望。

  第五是以劳健心,在日常生活中强调磨炼心智的举措。各学科教师要发挥劳育锻炼身心、培养意志的作用;设计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内容,如课间操场清洁、校园环境美化等,培养学生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与习惯;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提供适合学生的劳动活动选择,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与成长。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博智

来源丨中国教育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