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民薛先生带着儿子经过上海某知名商圈时,发现了一则刊登在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其中一句是“共享新夜态”,“夜态”两个字,主办方特意采用了放大、加粗的方式,以达到凸显的效果。薛先生8岁的儿子盯着这两个字,询问“什么意思”,薛先生解释说:“大概是‘业态’的谐音,可能想表达在夜晚存在的一种商业形态。”但小孩子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他认为“夜态”是写错了,“在大屏幕上还写错字,很丢人”。薛先生觉得将“业态”谐音为“夜态”,也有点牵强,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到错误的文字搭配,“作为家长,我很反感在公开场合看到这样的谐音字表达”。
薛先生遇到的谐音字宣传语并非个案。记者最近调查发现,在上海一些公共场所、公开活动中,谐音字正大行其道。如,一个咖啡文化活动上,提出口号为“梦想齐啡”,“齐啡”为“齐飞”的谐音;一个科创推广活动上,提出打造“数智心城”,“数智”为“数字”的谐音,“心城”为“新城”的谐音;一个信用行为推广活动的口号为“啡同寻常”,“啡同”为“非同”的谐音。这些带着谐音字的公开宣传语,很多都出现在官方场合。
谐音字发端于网络,最早在企业广告中被使用,后因演员舞台表演的“谐音梗”流行而广泛传播到线下。“谐音字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体特点,娱乐性比较强。但与‘双关’修辞不同,大部分谐音字都是用完全无关的汉字来替代本字。谐音字一旦使用不当,从语言规范角度看就是错别字。”com6774澳门永利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说。
尽管是汉字错配,但因看中谐音字的娱乐性,一些机构频频在公开场合使用。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他们在宣传活动时都希望口号和主题有特色,让人眼前一亮,能被人一下子记住,于是就想到了使用谐音字。
专家认为,谐音字并非不能用,但要使用得当,“一个使用得当的谐音字,既要尊重语义的表达,又要体现出文字的美感”。可目前大部分公开场合的谐音字都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政府部门在官方场合要慎用谐音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使用不当的谐音字实则是错别字,在官方场合大量出现谐音字,容易对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产生误导,也会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政府机构的宣传不仅要追求传播效果,还要承担起教育公众的责任。如,在公共场所张贴海报、设置大屏幕及媒体报道等传播形式中,如果谐音字传播广泛,公众、特别是缺少文字分辨力的少年儿童就会学到错误的汉字搭配。”徐默凡说。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伟珏认为,政府部门举办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大量使用谐音字对地区推介适得其反。“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要往更高层次走,不能靠创造‘博眼球’的文化现象。”
专家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宣传中要规范使用汉语文字。第一,在官方的公开场合慎用谐音字,若使用就要确保使用得当。第二,在有国际友人参加的活动中不使用谐音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字不仅起到表义的作用,排列也有美感。很多国际友人看汉字,可能不一定了解意思,但能体会排列美感。有谐音字的文字组合会破坏这种美感,还可能将错误的汉语表达传递到海外。
阅读原文
记者丨唐烨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