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一条大治河惠及几代人,听老人们这样讲过去的故事……

2023年08月07日

  大治河,是上海郊区最大的人工河。从黄浦江东岸的鲁汇到东海之滨的出海口,是一条横贯东西,穿越闵行、浦东两区的水运大动脉,被两岸老百姓称之为“母亲河”。

  1977年冬天,由当时的上海市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从黄浦江东岸的鲁汇到东海之滨的出海口,用人工开挖了一条从东到西长约39公里。大治河不仅在为黄浦江纳潮泄洪、灌溉良田、水上运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更为两岸70万人民生活用水的唯一河道。如今46年过去了,这条“母亲河”依旧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最近,闵行区正在开展大治河记忆征集活动。当年参与开挖大治河的年轻人们,早已都成了70、80岁的老人了,当他们站在如彩虹般飞架在大治河上的几条公路桥上,放眼向东眺望,依旧壮阔波澜,回想起开挖大治河,那千军万马战河场的场景,不禁又在眼前浮现。


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讲述了青年突击队的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的这首《假如你要认识我》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首为青年突击队员写的歌,热情奔放,反映了青年人在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二十世纪80年代,激励了整整一代年轻人。

  曾参与过大治河开挖的原联星大队生产队队长王维云,就是歌词中的原型之一,而歌曲创作者汤昭智,作为知识青年,来到当时的上海县杜行公社联星大队,与同样年轻、充满干劲的王维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大治河开挖时,所有生产队长都不甘落后,像他这样20来岁的青年都被悉数抽调,采取半军事化管理,三四十人组成一个民兵排,就是一支“青年突击队”。

  当时王维云在劳动中看上了突击队里的一名女孩。女孩名叫小顾,是队里的“土记者”,平时负责报道突击队的劳动先进事迹。王维云想向她表达心意,又不敢大胆直白地告诉她,只能找其他队员传递纸条,中间有颇多曲折有趣的故事。

  当时还是业余词作者的汤昭智,正想独辟蹊径,写一首与众不同的爱情歌词。王维云和小顾的故事让汤昭智印象深刻,于是便成为了他创作《假如你要认识我》的灵感之一。

  如今已经72岁的汤昭智回忆说,那个年代年轻人择偶,有一个普遍的标准,无论小伙子还是姑娘们,都想找一个正直、能干、有上进心的伴侣。而这样的伴侣,在青年突击队里是最容易认识和寻觅到的。


条件艰苦至极,家庭接力完成开河使命


  当年开河时,生活条件相当有限,但大家都能克服各种困难,互相帮忙,继续坚持。吃的方面根本就不讲究,能有点猪油渣、有点肉泥糊糊已经是很好了,多数时候都是猪下水,而且还有腥味。

  家住浦江镇的74岁的陆冰英和杜才娟回忆说,“住就更不用说,很多人都不能回家,有的住工棚,有的就住在附近人家的客堂间、柴间。没有床,就在地上铺上稻草,再垫上棉花胎就是一张地铺,一间房里能睡十几二十个人……”

  上海的冬天阴冷潮湿,睡得久了底下的稻草都湿了,有时还会有蟑螂蜈蚣爬过。然而,在那个物质并不发达年代,淳朴的村民们能让出自家房屋,尽力接待素不相识的他们居住,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当年正值青春年华的陆冰英和杜才娟充满干劲:“衣服脏了,就到河里甩一甩,晾干了第二天继续穿。有时候打一盆水洗脸,还要大家轮流合着用,那时候没有人会嫌弃水脏,也没有人会抢着第一个洗脸。”

  有一起开河的邻村人员忘了拿茶水,陆冰英也会热心的把自己的茶水倒给邻村人员。为了不耽误开河进度,家有5岁儿子,陆冰英也只能狠心丢给丈夫,陆冰英的丈夫朱智官当时已是乡办企业员工,平日里工作忙,下班以后、休息天也会来个工地上相帮妻子。

  “那时候,我们就是那么简单,没人会谈条件,讲待遇,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把第二天的任务顺利完成。那时每个人身体都很累,但心里却是那样开心。”杜才娟回忆起那段往事,依旧神采奕奕。

  杜才娟的丈夫当时是乡村医生,还在准备高考,家里有一幼子和70多岁的婆婆,村长让其回家劳作便于照顾家人,杜才娟没有回去还是坚持完成开河任务,就算身体不适,也会让丈夫谈天熙休息时替自己出工开河,后来丈夫考上了大学,杜才娟也坚持出工完成任务。


接纳6.5万开挖民工,给两岸人民带来大变化


  “大家很辛苦,河滩的食堂里吃得最多的是烂糊肉丝;每当下午3点钟休息片刻时,工地上发的柴糠一样的饼干,做妈妈的也硬是省下来带回去给小朋友们吃……”家住浦江镇的李林仙回忆道,开挖大治河高峰时有6.5万民工,可称为浩浩荡荡,人山人海。

  李林仙介绍到,当时的鲁汇人民主要开挖两条配套河,分别是跃进河和丰南河,此外还要接纳四面八方来开挖大治河的几万民工,他们尽力安排好民工住宿,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开河的民工,情愿将自己家的正间、客堂、厢房让出来给民工住,自己却住在了柴草间。

  大治河的成功开挖,不仅改善了两岸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改变了原南汇地区东西水流不畅的局面,也成为连接黄浦江和芦潮港、老港的水运要道,更是给鲁汇人民带来了福运,两岸居民通过种植果树,收入增加,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林仙聊起大冶河上的三鲁公路桥,说是自己的有缘之桥,陪伴自己40多年。大冶河开通后,她从“河北”嫁到了“河南”,工作从“河南”搬迁到了“河北”,从此,几乎每天离不开三鲁公路桥和大冶河。

  “自从有了俩个小孩之后,我带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当踏上此桥时我们由衷的高兴,还时常给孩子们讲开挖大治河的故事。直到今天,小儿子当上了教师能在课堂上给小朋友们讲大治河的故事。”李林仙回忆到。

  正是有李林仙一家人这样,他们既是曾经参与过开挖大冶河,也真真切切享受到大冶河开通带来的福利,他们把大治河的故事和大治河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带给更多人激励。


专家观点:大治河的前世今生,构建生态治理新图景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平原,东临大海,西接湖荡,上世纪7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天然河网三大问题亟待解决,即排水、分洪、引流。

  那如何让三大需求在“浦江第一湾”的东侧凹岸实现呢?上海市政协常委、com6774澳门永利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周立旻表示,当年开挖大治河,正是遵循科学规划,改善两岸老百姓的生活。

  “一方面,当年长江三角洲发育的沿海冈身地貌导致区域东高西低的地形格局,西部淀泖低地相对较低,洪水期极易内涝,急需快速排水通道。”周立旻说,另一方面黄浦江是淀泖低地的关键行洪通道,但洪水下泄却威胁到下游上海城区的安全,急需分洪新通道。

  更重要的是,三角洲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纵浦横塘”赶潮河网,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景观,但也带来了河网“非湖非河”的缺点,即黄浦江以东的浦东地区,河网换水周期长,沿海地区淡水补给不足,土壤盐渍化突出,急需引入淡水压盐。

  周立旻解释说,在此处,沿着黄浦江上游河段延伸方向开挖百米宽大人工河道,引一江春水东流,既能有效将黄浦江上游洪水向东疏解,又能发挥主干河道牵引作用为浦东河网带来新鲜淡水资源,加速换水周期,有效抑制滨海土壤盐渍化。

  在此背景下,大治河工程在1977年开挖,短短两年建成,有效破解上述三大问题。

  如今,面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引领下乡村振兴和城市空间格局重构需求,由于大治河有效供给淡水功能和加快该区域河网的换水周期功能,使其成为该区域水域生态保育基石。

  周立旻认为,城市空间格局的不断优化,择水而居,择水而憩地为现代都市生态、低碳、优美生活提供了保障,大治河为打造这一美丽城市建设新标杆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支撑。

  据了解,大治河已获批建成上海2040“双环、九廊、十区”生态格局中的首批生态廊道,将成为上海“一江一河”后又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纵观大治河的前世今生,从破解城市发展中自然环境导致的复杂性问题入手,如今更是以水搭台,在生态建设路上带来更美的风景。


阅读原文


记者丨荀澄敏

来源丨周到上海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