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梅兵: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现实问题与体系构建

2024年07月15日

  随着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对社会的赋能与变革作用日益凸显,数字素养成为继识字、语言、算术之后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第四大基本素质和能力。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数字素养提升成为实现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目标的工作要点。聚焦到教育领域,教育部在2023年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并在2024年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专门设立“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主题的平行会议。2024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将“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列为其中一项重点任务。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着重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作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软实力,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因此,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关键期,探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问题、体系建构与实践图景已成为亟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实践中仍面临育人目标偏离、保障体系不足、前沿技术缺失、主体特质遗落等诸多误区,亟须厘清问题,探寻更加精准和适宜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脱离育人模式变革谈数字素养提升。育人模式变革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本质追求与最终旨归,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学生适性发展的关键。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工作停留于简单学习、掌握与应用技术层面,忽略了技术改变教学背后的深层逻辑与价值追问,弱化了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潜力。比如,教学中停留于信息展示与呈现的表面化、形式化技术应用,轻视应用技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等育人模式变革,缺少对技术支持的学习成效相关证据的深入挖掘和利用,进而导致教学决策持续性与系统性欠缺、教学模式创新不足、问题解决效率低下。因此,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需要摆脱完全的技术论视角,数字技能的学习必须植根于具体育人情境,需要涵括和整合特定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等因素,唯有如此,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才能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缺乏学校保障体系谈数字素养提升。学校保障体系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根据精细化管理“5MIE”理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理应从人、机器、材料、方法、测评和环境要素等维度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然而,目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单一的“人员”维度,经常以专题研修班为载体开展短期学习活动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而忽略了机制建设、环境氛围营造等其他维度的合力支持。测评标准和测评工具的欠缺导致教师数字素养水平监测困难,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内驱力不足,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教师缺少开展数字化教学实践的空间。这些保障力量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持续性与实效性。因此,亟需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高质量落实。

  脱离技术发展前沿谈数字素养提升。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性飞跃都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引入了新的维度和视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对技术的掌握,而应树立人机协同思维。所谓人机协同,就是发挥人机各自的优势,把适合教师的工作给教师做、适合机器的工作交给机器。当前,新近发展迅猛的大语言模型在延展教师认知、扩增教学智慧等方面表现惊人,正在助力教师形成一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生产力。然而,目前高校开展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活动还不能充分关照到人机协同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与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研修资源和教学工具开发尤为不足。因此,高校应把握技术发展新风向,结合教育领域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数字素养培养的理念、内容和资源,鼓励跨学科合作和实践应用,使数字素养的培养与实践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增强师生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忽视高校教师特征谈数字素养提升。根据经典成人学习理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自我导向性,倾向于将具体任务或问题作为学习的核心,其学习动机主要源自内在的激励和好奇心。高校教师除了具备成人学习者共有的特征之外,还具备高校教师职业所特有的较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专业性,在日常教学之余更要开展学术创新和专业建设的前瞻性探索。这些特质决定了其数字素养提升应兼顾实践逻辑和学术逻辑,开展高灵活性、高实践性的弱结构化研修,为教师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仍过于依赖高结构化的教师培训课程,忽视了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实践情境和差异化的能力提升需求,无法充分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高校应围绕教师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实施教师数字素养研修活动。


以标准体系引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构建标准体系,引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教师能力培养在国际上有着通行的实践模式,如基于标准的质量保障与方向指引、成体系的课程资源、测评工具等专业支持。面向数字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与新需求,我国聚焦数字化条件下的教师素养发展新内涵研制相关标准,明确了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内涵和指标框架,为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指导,也为建设教师数字素养培训资源、开展监测评价提供了依据。然而,《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面向整个教师群体,难以兼顾不同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特质与发展需求,国家层面有必要基于高校教师工作场景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细化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吸纳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动态开放、持续更新的数字素养标准框架体系。基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标准,还需要开发配套的数字素养课程标准、测评标准等,为我国高校个性化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提供体系化的实施依据与质量保障。另外,还需要基于标准开发可迁移借鉴的配套案例资源、工具资源,形成标准落地的路径示范,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助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塑造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数字未来。

  汇聚头部资源,赋能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优质均衡。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是破解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的重要举措。面向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着力打造头部资源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闲置浪费、品质参差等潜在问题,有助于赋能高等教育实现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2022年3月上线启动的“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就是能够汇聚头部资源的国家级平台,国家层面应充分利用平台汇聚全国头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优势,联合全国范围内数字素养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优秀教师、设计者,精心打磨形成面向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优质资源,通过高质量数字化课程和平台的评估与认证,确保在线数字素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高品质,避免同类资源的重复建设,减少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提升时的资源筛选压力。在进行国家高等教育智慧平台教师数字素养头部资源建设时,我们应针对不同水平教师开发差异化的数字素养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设计时可以借鉴通用教学设计(UDL,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等差异化教学设计理念,努力适应不同学习者的多元需求、尽力有效消除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隔离不必要的学习干扰,提升资源的适应性和易用性。未来教育场景中,高等教育教师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充分调用优质资源将成为常态,因此要特别聚焦ChatGPT、文心一言等新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环境搭建与应用等技术实践前沿动态,不仅将其作为学习内容,同时也作为学习工具与媒介,探索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科研创新的可能路径,实现可持续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模式。通过头部资源的带动与辐射,高校之间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协同提质,形成开放、共享、有韧性的数字素养课程资源、平台资源、教学工具等资源体系,共同打造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未来新空间、新图景。

  遴选试点院校,辐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最佳实践。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仅靠教师个体探索与零散的实践案例总结,难以达致学校层面的整体推进与全方位示范。国家可以借鉴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思路,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试点院校,鼓励高校融合本校优势和发展远景,探索实践路径,凝练典型特色,形成头雁领航的“雁阵效应”。国家从高等教育整体格局出发推行协同提质计划,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高校链接成为面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共同体,通过人员挂职、资源共享、机制融通等方式协同助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进而提高教师卓越育人与科研创新的能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公共属性。国家鼓励各试点院校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从背景分析、方案设计、过程举措、成效反思等多方面萃取最佳实践,汇聚具有迁移性、启发性的实践案例,切实发挥辐射示范效应。通过试点高校的先行先试,相信在未来的5—10年里,将会有高校因数智化环境下的突破性举措成为高校阵营中技术赋能的教育创新先锋学校,以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撬动高校育人模式发生质变,并带动更多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设立“数字特区”,推动科研范式转型和学术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对高校尤其是高水平综合型、研究型大学而言,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有效维护我国的科技安全利益”。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科学研究进入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不仅改变了科研的工具和方法,还深刻影响了科研的理念和实践模式,未来的科研将更加追求高品质、高参与性和高协同性的科研过程。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提升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科研资源的共享和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应用、加速科学知识的更新和进步、开创科学研究的新局面。高校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智能时代科研发展新态势,才能在这一变革中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为科学研究的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国家需要直面大模型技术对相关学科专业的挑战与影响,可以设立“数字特区”,给予更多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以双学位、跨学科、微专业等多种方式打造“人工智能+”、在主导专业中加入人工智能方向,推动传统学科专业主动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实现转型发展,探索跨学科、国际化、工程化培养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的新模式。另外,在学科创新发展与专业机制构建方面,激励高校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传统学科领域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人工智能与科研领域的深度融合场景,通过“挖数据”“搭平台”“育项目”等多元模式组织推进,培育“探索科研范式变革路径”的土壤和氛围,推动科研范式转型和学术创新策源能力提升。


主动应变求变制定学校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


  高站位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规划。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高校教育发展变革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时代命题。高校应以“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制定学校未来3—5年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系统化框架和持续性支持体系,指引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学习和成长。学校在具体实施规划时,应明确数字化技术赋能教育模式创新、拓展学习空间、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转型目标,从资源配置、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治理机制、数据体系、师生素养等方面制定可行举措,并细化形成一系列支持方案,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稳步推进和有序开展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当下,已有诸多高校主动应变,积极求变,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例如浙江大学提出要构建“数智驱动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全链路一体化教学支撑体系”;东南大学提出要建设“数智东南”;com6774澳门永利正在实施“数智跃升计划”等,均以育人模式变革为首要目标,从平台建设、技术支持、机制落实等方面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实践场景与系统保障。

  高标准配置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环境和资源建设是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必要前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探究式学习空间可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实践场所。高校应在本校已有数字化应用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考、管、测、评等各类数字化育人场景,支持教师体验、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积累数字工具使用经验、发现数字素养提升需求、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此外,为有效观测教师数字素养,改进数字化课堂教学质量,高校应整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人工智能算法、教育大模型、AI虚拟形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数字化评估系统,实现多态评价和智能督导。在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应开发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把控课程资源质量,并组织学科专业教师与技术团队协同建设具有理论支撑、系统衔接、多元灵活的系列数字化教学精品课程,同时组织各类数字化教学创新大赛,发掘优秀的课程案例,实现课程资源的持续更新和迭代优化。

  高品质推动教师培养模式转型升级。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需要有效的培养模式作支撑。高校应结合《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基于学校数字化建设情况、育人目标与高校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场域,制定相应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方案,细化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在培养过程中,将学习场域从封闭的知识讲堂转向基于经验、实践反思、合作参与的场景化学习。以同专业的青年教师为主要培养对象,组建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共同体,并建立“研—训—赛”一体化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其中,“研”指理论知识学习,通过课程、研讨会、观摩等形式,系统学习数字技术的本体性知识,了解数字技术应用的前沿理念、工具及应用策略;“训”指真实场景实践,基于课程需要开展数字化教学;“赛”指成果展示与交流,以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大赛、科研成果展示等为抓手,汇集数字化教学成果,并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热情和创新意识。最后,基于循证评价理念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提供动态、科学、持续的过程性评价证据,促进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精准化、个性化。

  高保障促进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与其他学段的教师相比,高校教师在科研方面具备更为突出的优势,并承担着更大的科研责任。科研成果的迭代更新既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出新的诉求和挑战,也可作为教学资源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助力。高校可在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中增设与数字化教学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提供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或者在现有项目中适当增加对数字技术应用的要求或指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并在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等方面予以一定的积极考量。例如,com6774澳门永利在学校年度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中特设了“教师数字化转型”专题,鼓励教师就“教师数智素养提升路径”“数智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培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同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以专利申请、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数字化教学产品和服务,丰富高校育人场景。学校还联合诸多高校和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发中医药大模型“数智岐黄”,该模型顺利通过中医执业医师资格模拟考试,能够实现中医药领域知识智能问答、健康咨询、中医药知识图谱动态交互等功能,助力中医药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基于卓越育人目标,高校应持续高站位部署、高标准配置、高品质落实、高保障推进数字化发展战略,为高等教育结构升级和新质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沃土,助力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阅读原文


作者丨梅兵(com6774澳门永利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

来源丨原载2024年第12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