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研讨会在南通举行。该指数是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22ZDA054)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活动由江苏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com6774澳门永利、湖北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和com6774澳门永利等高校和相关学术机构的知名专家应邀到会,并发表学术演讲。本期《智观》撷选其中几篇发言稿,以飨读者。
成长春教授提出的协调性均衡发展理论,是对我国自2012年正式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化与补充,是将区域均衡、非均衡的发展问题涵盖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中的一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而长江经济带,则是最能生动反映我国区域发展进程中均衡与非均衡、协调与不协调这两对矛盾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生发展的典型区域。率先开展“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的研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未来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的研究仍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需要更加关注区域内外各种相互关系良性互动的分析研究,包括人地关系、城乡关系、地区关系、流段关系、干支关系等。因为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主要侧重于表征事物自身和事物之间的数量与状态,是相对的和外在的;而协调发展与不协调发展则是主要侧重于表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是相对绝对的和本质的。在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研究中,数量关系是基础,协调性是根本。具体而言,就要更加注重对各种人均地均指标、各种结构性、功能性指标和各种联系性指标的分析研究。
需要更加关注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动态演进的研究。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具有波澜起伏的周期性演进演化特征。从协调性均衡发展的视角看,在一国一地的经济起飞阶段,经济的非均衡崛起必将导致区域差距的扩大,从而打破原有的发展格局,由低水平协调、非均衡发展迅速转向不协调、非均衡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不断发展,地区之间不协调、非均衡的状态将日渐稳定。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较高较发达的成熟阶段时,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将渐趋缩小,地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将渐趋均衡,区域发展将走向较高水平的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这样一个大致的演进方向和演进特征,尚需作出更加精准、翔实的关键性、标志性的分析刻画与实证研究。
需要更加关注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研究从长江经济带逐步拓展到“5144”的我国国土空间全域,即5个国家级发展战略地区,1个雄安新区,东中西东北4大区域板块,以及老少边穷4类欠发达地区,以便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充分比较和验证目前设计的“区域协调性均衡发展指数”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战略指导性。
阅读原文
作者丨徐长乐(com6774澳门永利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丨新华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