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抗战期间,上海精武体育总会(以下简称精武会)积极投身如火如荼的爱国救亡运动,展现了民众团结的力量,展现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以期造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
112年前,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一批仁人志士汇聚大上海,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民间体育社团组织——上海精武体育总会。
精武会创办人之一陈公哲指出,创建精武会的目的就是要将分散的社会力量团结起来,为了“强国强种”,以期造成一世界最完善、最强固之民族。
一开始,精武会以同盟会在上海的主要成员为中坚力量,辛亥革命时期积极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的革命行动。
为培养优秀人才,精武会还资助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才俊赴法勤工俭学;为抗争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华招牌,斥资建设“精武公园”,旁立黄钟以期“唤醒黄魂”。
1915年,孙中山出席精武会举办的第三届运动会,热情赞扬精武会所取得的成绩。1920年,孙中山参加精武会建会十周年纪念活动,并为《精武本纪》撰写序文,题写“尚武精神”横匾。
1937年8月至11月,中国军队在上海抗击侵华日军。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斗争,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其间,精武会武术科长朱廉湘,摔跤协进会主持人唐豪、陈绪良,摔跤技术指导田毓荣等人率领30多人,到坚守四行仓库的“孤军营”举行慰问表演,赢得阵阵喝彩。
1938年6月,精武会摔跤队与坚守四行仓库的“孤军营”勇士合影。
在热烈高昂的气氛中,精武会会员们聆听了八十八师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并和勇士们合唱抗战歌曲。
“七七事变”后不久,上海各界筹备成立“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下设三个团体:以慰劳前线作战将士为目的的“慰劳委员会”,以救护受伤兵民为目的的“救护委员会”,以救济难民为目的的“救济委员会”。
精武会积极参与救护难民的工作。为普及救护知识,精武会开办救护训练班,参与人数约有110人。学员训练完毕后,30余人服务于精武会所办的救护医院。
精武会还发起“精武杯乒乓慈善赛”,参加上海业余话剧界慈善公演;1937年7月12日下午3时至5时,精武粤乐部在新新电台播音劝募。上述募捐款全部充作难民的夏令卫生经费。
1934年,曾任精武会会长的朱庆澜和司徒逸民、龚毓珂、马德建共同创办电通影片公司。后来,它成为一家由党的电影小组直接领导的左翼电影公司。
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等主持电影创作,司徒慧敏任摄场主任,袁牧之、应云卫等任编导。为配合影片宣传和发行,公司于1935年5月出版《电通》半月画报,每期发行数达4万册之多。
电通影片公司在一年多时间里,摄制了《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和《都市风光》等享有盛誉的影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由朱庆澜命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由此,《义勇军进行曲》逐渐成为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战斗曲”。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在东南亚广为传唱,成为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战歌之一;美国、英国、苏联、印度、新加坡等地的广播电台也经常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共同心愿。
为了帮助电通影片公司培养摄影人才,精武会特意成立了摄学部,专门进行摄影教学。中共早期骨干陈延年就是精武会摄学部的学员,学员证编号为696。
精武会通过摄学部,还拍摄了多部体育主题纪录片,用于宣传现代体育理念。
兼具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
为了向海外进一步宣扬中华文化、提倡精武精神、践行爱国主义,精武会于1920年特派陈公哲、罗啸璈、陈士超、叶书田、黎惠生五人出访南洋,史称“五特使下南洋”。
他们携带《精武本纪》《精武章程》等以及自拍的影片,先后到访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9座城市,行程历时73天。
“五特使”在南洋大力推广中国武术及现代体育理念,深入学校、工厂等演讲,介绍精武会宗旨以及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所到之处反响热烈。
一时间,南洋各地陆续设立精武会。1921年,成立新加坡精武会、雪兰莪精武女会、金宝精武会;1922年,成立森美兰精武会、越南精武会、印尼泗水精武会;1924年,成立怡保精武会、槟城精武会、槟城精武女会;1925年至1935年间,成立太平精武会、实吊远精武会、和丰精武会、麻坡精武会、马六甲精武会、安顺精武会,等等。
1936年,当时的中华体育协会委托精武会在全国范围选拔一支国术表演队,赴奥运会表演。精武会经过精心挑选选出了9人,组建为国术队。其中,张文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武术九段之一。
奥运会期间,国术队在德国停留近两个月。除了在柏林之外,还应邀到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地举行表演。其中,张文广与温敬铭的“空手夺枪”,刘玉华的“双刀”,金石生的“少摩剑”与“九节鞭”,寇运兴的“棍术”,郑怀贤的“飞叉”,傅淑云的“绵掌”,翟连元的“花拳”,令现场观众目不暇接、喝彩欢呼,以至于常常要谢幕十几次才能结束表演。
当地报纸盛赞中国武术具有“体育、攻防、艺术”三重价值,兼具“艺术、舞蹈、奋斗”三大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坚韧的尚武精神,是“艺术中的精华,体育中的骄傲”。
归国途中,国术队还在印度孟买、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作了表演。中国武术得以进一步走向世界,享誉海内外。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极迎战奥运会,精武会会员符保卢在集训中创造了4.15米的全国撑竿跳高纪录。这一纪录直到1956年才被打破。在柏林奥运会上,符保卢顺利晋级,成为中国代表团中唯一闯入决赛的运动员。
1936年8月,《大公报》报道精武会会员符保卢晋级奥运会决赛的消息。 (均资料图片)
体要其健,智要其博,德要其重
精武会早期会员向恺然,是近代武侠小说奠基人。他对传统武术的弊端有深入研究,提炼出缺乏理论建构、师徒制多有弊病、门户之见的阻碍、资料匮乏等几个方面原因。可以说,这些意见是振聋发聩的。
在此基础上,精武会对传统武术采取了诸多改革措施:
一是推行传统武术教育的现代化。
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编撰教材。精武会贯彻“南宗、北派并蓄兼收”以及“熔各派于一炉”的方针,精心编制了《精武基本十套》,即潭腿、功力拳、节拳、大战拳、套拳、接潭腿、单刀串枪、群羊棍、八卦刀、五虎枪,规定凡精武会员“必须熟悉此十种,方及他技”。
除了基本教材之外,以陈铁笙为代表的一批精武先贤还主编《精武杂志》(后改名《精武月刊》)、《学生杂志》的“技击丛刊”专栏,以及《精武丛报》《精武画报》《精武医说》等,不断扩大社会影响。
有了标准化的教材,接下来就是开办学校,用以推广精武体育事业。精武会先后开设中国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体育师范学校、上海女子体育师范学校、上海精武进修学校等。在培养方式上,由具有人身依附色彩的传统师徒制转变为现代的“教练—学员”制。
有了大批的合格师生,就奠定了向社会推广传播的基础。精武会先后派人到复旦公学、中华工业专门学校、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松江江苏省立第三中学、圣约翰大学、澄衷学校、岭南中学、爱国女校、培德学校、培本小学、崇德女校、吴淞水产学校、工商青年励志会及恒丰纱厂、德大纱厂等40多个学校、社团和工厂,传播强健体魄理念与方法。
二是海纳百川,包容各门各派。
中国传统武术领域历来帮派林立,门户之见较深。精武会自建立之日起,便努力破除“因袭宗法,师徒秘传”陋习,容纳和吸取各种流派拳术精华,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精武武术系统。
精武会早期章程所列的精武拳术,包括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拳种将近300套,还有徒手、兵器及对练等。在师资阵容上,精武会“不拒众流”,三大流域的武术名家云集,如赵连和、张富猷、霍元卿、陈维贤、孙赞轩、罗光玉、霍东阁、陈子正、吴鉴泉等。
三是“三育”并重,塑造全人。
《精武会训》规定:“身体者载知之器官也。修德必先益智,所以明是非,辨善恶;求知必先强身,所以精思考,显技能。夫健全之精神寓于健全之体魄,故体要其健,智要其博,德要其重,三育俱备,方克有为。”
四是组织机制的现代化革新。
中国传统民间社团组织的个人色彩浓重,常常是“人亡政息”:一个核心人物去离,则整个社团受挫甚至消亡。为救此弊,精武会实行了现代董事会制度,以集体的力量来弥补个人的不足。
总之,精武会不仅是传统武术迈向现代体育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一座内争解放、外争独立的百年爱国文化宝藏。精武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迄今仍活跃于五大洲四大洋,友会数量多达80家。面向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发扬光大精武会传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的力量。
阅读原文
作者丨刘新民 薛海荣(分别为com6774澳门永利副教授、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副会长)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