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 热门搜索 #

建党100周年70周年校庆卓越育人学术育人不言之教幸福之花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吴金海:勿把消费简化为“买它”

2022年12月13日

  从中国的“双11”“双12”到西方的传统购物季,全球很多地方陆续迎来年底促销浪潮。今年,在世界杯效应加持下,运动类、餐饮类等消费有了一定的提振。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物资短缺是一个鲜明的社会基调。直到20世纪初期,这一状况才有根本性的改变。在“现代社会的真正革命”中,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节俭主义、禁欲主义等传统伦理逐渐让位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乃至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囤积症”。

  美国精神医学会修订的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将“囤积症”定义为“过量保存价值有限的物品且无法丢弃,导致生活空间极度拥挤、不能正常使用,对个人社会功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心理疾病”。

  正如人类学家麦克拉肯所言,在物资短缺年代,所遵循的是“物品越老旧越有价值”的“古光泽”原则。但到了18世纪,这种传统时尚观逐渐让位于现代时尚体系,“下层人不断模仿、上层人不断抛弃”,形成了一种加速循环往复的新时尚。

  这一变化趋势经由19世纪、20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变得愈发明显、强劲。一方面,消费超越基本生存所需范畴,越来越成为与现代流行时尚、社会地位竞争和彰显个性的复杂社会活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需要通过不断挖掘消费者需求,来保持增长和繁荣。

  消费主义的陷阱,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其一,消费主义通过打破传统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建构了一个“欲望无限”的神话。这一神话的建构,是通过置换概念——用欲望替代需求——的方式来实现的。

  换言之,虽然基于使用价值的需求是有限度的,但欲望因源于社会秩序中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差异,所以是无限的。只要有差异存在,就会产生欲望和满足欲望的购买冲动。

  因此,不断制造差异并操控表征差异的符号系统,就成为扩大商品销路的重要事项。

  其二,消费作为幸福源泉的合法性本身毋庸置疑,但消费主义不仅把消费等同于幸福,更为隐蔽且致命的是它又一次偷换概念——把消费简化为购买。

  正如网红主播喊出的“买它”所示,消费者的购买意味着商品符号已在“生产—利益—扩大再生产”的闭环中完成了使命。

  换言之,消费主义不希望消费者把消费视为一个过程,而希望把消费简化为购买,从而加速实现资本获利的目的。如此,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利益输出机器,消费者的购买是这台机器完成使命的最终环节。对资本而言,商品仅仅是其不断实现利益及积累循环中所产生的“废料”。

  由此,我们也就能把“囤积症”与消费主义的陷阱联系起来并加以阐释:正是因为资本的操控作用,使得消费者很容易陷入无止境的欲望深渊,日复一日地“买买买”,拥有越来越多的物品,而不管它是不是有用、实用。

  按照这一逻辑,消费者的生活空间犹如资本眼中堆积“废料”的仓库。在“欲望无限”神话的驱使下,一些消费者大体扮演着“废料”仓库的保管员角色。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消费,还原消费的本质。日本学者山崎正和指出,与生产的本质是“节约时间”不同,消费的本质应当是“充实地消耗时间”。因此,消费不能被简化为购买,幸福也并非源自购买和拥有,而是来自消费中的享用过程。

  只有把消费视为一个过程,把消费的本质理解为“消耗时间”本身,我们才能获得抵抗资本与欲望的有力武器,找到缓解“囤积症”的出口。

  当我们认识到消费的这一本质,那么对物和财富的占有、积累本身就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伴随物的消耗过程,物体现出联结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这种在消费中所消耗的时间,在法国学者巴塔耶那里是一种“圣性时间”。人在世俗时间中劳动,甚至“异化为物”,却能在“圣性时间”抖落覆盖于自己身上的物性,重新复归于人。

  总之,现代“囤积症”的形成与资本逻辑下的消费主义的陷阱息息相关。然而,陷阱的真相并非仅仅体现在“欲望无限”这一神话,还体现在其把消费简化为购买,并实现对时间消耗这一消费本质特征的抽离。认识到这一点,是反思“囤积症”、摆脱“囤积症”困扰的起点。


阅读原文


作者丨吴金海(com6774澳门永利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上观新闻丨学林随笔 生产的本质是“节约时间”,消费的本质是“充实地消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