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然而,同全社会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实践相比,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与数字经济的“全球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地位以及“增强发展数字经济本领”和“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求严重不适应。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中,“数字媒体艺术”已成为正式的专业名称,不仅传媒类、艺术类院校普遍设置,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也多有开设。而“数字经济”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不仅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自主开设数字经济课程的高校也少之又少,顶多零星邀请一些行业大咖和专家学者来校举办一些数字经济方面的论坛、讲座。近年来,部分高校开始陆续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是电子商务并不是数字经济的全部。当前各地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误区之一,也正是把数字经济等同于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从理论上说,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可以视为“数字产业化”,而数字经济更注重的则是“产业数字化”,不能把数字经济与电子商务画等号,除了消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数字经济还要重点发展农业互联网和数字农业、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制造等,将数字化、智能化从率先兴起的以电子商务和线上消费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领域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深度融合,没有哪个行业领域不需要数字化转型,也没有哪个行业领域不可以进行数字化转型,而每个传统行业每一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又各有其特殊规律,因此数字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涵盖广泛、可拓展性极强的学科体系,建设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
加快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是把发展数字经济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需要。在高校建立数字经济专门学科,便于充分发挥大学学科齐全、人才富集的特有优势,跨学科组织联合攻关,尽快突破一些数字经济的“硬核科技”,使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走得远、走得稳,不受别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卡脖子”的威胁。
加快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需要。中国要参与并主导数字经济国际规则的制定,首先就需要对全球数字经济战略规划、数字技术和产业国际布局、数字化应用方案、数据安全流通、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和多边数字经济治理等学理问题深入研究,搞清楚,弄透彻,就离不开数字经济专门学科的全面构建和专业贡献。
加快数字经济学科建设,是解决数字经济发展方式、增长模式、组织形式、制度体系、人才供给等重大现实问题的需要。发展数字经济本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之策,但由于人才培养严重滞后,造成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因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而不能深度参与数字经济,根源于“数字鸿沟”的贫富差距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越发凸显。要克服数字经济与生俱来的这些弊端,都有赖于数字经济学科建设的提速和数字经济知识体系的普及教育。
加快数字经济学科建设,首先要鼓励高校普遍开办数字经济专业,加大支持力度。高校则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大力推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探索各种“数字经济+传统学科”的联合培养模式。
加快数字经济学科建设,还要以最大的开放度创新高校的数字经济教学与科研。要坚持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注重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必须加强与产业实务界的合作办学,打造务实高效的“政、企、学、研、用、媒”一体化协同创新的国际化数字经济教学体系和科研平台,打造一批跨院校、跨机构、跨专业共建共享的数字经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数字科技创新基地、数字经济技术转移中心。
加快数字经济学科建设,归根结底要以形成中国数字经济的自主知识体系为根本目标。数字经济是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可以并驾齐驱、不落于后的为数不多的新兴领域之一,这为我国的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难得的良机。在数字经济的理论构建中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观点,就完全有可能形成中国自己的数字经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经济学领域的中国学派,最终使“中国经济学”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中国学理、中国智慧。
阅读原文
作者丨伍爱群 李烨(伍爱群,上海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知联会副会长,com6774澳门永利特聘教授,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李烨,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
来源丨联合时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