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大流行语榜单纷至沓来:“汉语盘点2022”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分别是“稳”“党的二十大”,国际字、国际词则是“战”“俄乌冲突”;《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十大流行语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新赛道”“烟火气”“雪糕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等;《语言文字周报》则评出了“冤种(大冤种)”“退!退!退!”“服了你个老六”……
由于标准不一、口味不同,年度流行语到底哪家最强,见仁见智。但大致来看,年度流行语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现实的流行语,另一类是塑造现实的流行语。
所谓描述现实的流行语,就是这一年的热点事件、热门新闻驱使人们使用相关的语词去指称、去叙述,进而成为流行语。由此,所指概念是熟悉的,能指形式是固有的,相关话语成为流行语可称得上是“时势造英雄”。在国内,有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等;在国际上,“俄乌冲突”可谓年度最大热词。
2022年,更多的家国大事也在流行语中留下了印迹:2月,北京冬奥会让“冰墩墩”走红;6月,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下水;7月,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8月,解放军在台湾地区进行“环岛军演”;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疫情相关的流行语,也大多属于此列。比如,“确诊病例”“密接”“时空伴随者”要分清楚,“冷链传播”“气溶胶传播”需尽量避免,“单管”“混管”“咽拭子”“鼻拭子”各有功效。这些相对专业的名词普及化、口语化,凝结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与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共同追求与记忆。
与重在描述时事的流行语相比,塑造现实的流行语更有一番学理探究意味。所谓塑造现实的流行语,特指语言在使用中指向了新的概念。这里走红的,与其说是流行语,不如说是流行观念。这些流行观念借助流行语的迅速传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有的观念早已存在,流行语彰显细微之处——
食品安全的问题由来已久,但“科技与狠活”揭示了其中超越常识的“秘密”,使人们更加关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
“内耗”是一个日益受到关注乃至批判的概念与状态,“精神内耗”则将其延展到了人的内心。不管B站的“二舅”是否能治好敏感、焦虑人群的“精神内耗”,这种自我挣扎、自我缠绕可以让人们保持警醒。
2022年,还有两个流行句式直指观念的调整与突破:一个是“一种很新的XX”,另一个是“做不被定义的XX”。从“在玩一种很新的音乐”到“在做一种很新的创业”,从“去做风吧,做不被定义的风”到“去打工吧,打不被定义的工”……人们尝试摆脱不必要的约束与“内卷”,不断探索新的可能,不断实现自我肯定与超越。
应当看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越来越多的人想努力地拥抱确定性。在吐槽和宣泄之余,我们既应当也可以精神抖擞地走向新的一天。正如B站的年度弹幕所指向的,“优雅”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追求。
有的观念若隐若现,流行语把它聚影成形——
网络世界里,“元宇宙”继续火爆。各式各样的分析、讨论,琳琅满目的应用、实践,使之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世界中的一个常用词语。
精神领域中,“emo”横空出世。“emo”全称是“emotional hardcore”,本指一种摇滚乐类型,近年来不知不觉成了一种情绪化状态。类似的复杂心情原来无从言说,现在却可以借由“emo”在特定人群中轻易收获共情。
人际关系间,“家人们”的广泛使用使素未谋面的网友亲密互联。重视人伦亲属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年,电子商务领域将“亲”发扬光大,比较巧妙、妥善地解决了网络社会如何称呼陌生人的问题。看上去,这比称呼“你”和“您”,确实更能第一时间拉近距离。之后的“集美们(姐妹们)”,又把女性团结起来,在抱团中分享购物、化妆、减肥等各种生活小技巧。
现在,“家人们”更加整整齐齐了。大家一起跟着刘畊宏跳操,一起唱着王心凌的歌,一起买董宇辉推荐的书,还可以吐槽身边的糗事、分享深藏心底的梦想,俨然有“赛博(电脑仿生、人工智能)家人胜似血肉亲情”的迹象。
现代语言学研究早就证明,语言不是在被动记录思维结果,而是和思维过程紧密互动。在使用和传播中,语言不断塑造着人们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所以,年度流行语更多揭示的是,有一种朦胧的观念、情感和思想被一个话语形式捕捉到了,经由反复的语言实践逐渐把对应的观念、情感和思想清晰定型。这个话语形式的传播,又促使人们去把各自类似却又有千差万别的观念、情感和思想纳入这个话语形式,最终成为一种类型化表达。
当然,往更深的层次来看,流行语对社会文化和大众心理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大众整理模糊的感受,用词义和语法加以梳理,使人们能轻启唇齿就激发共鸣;另一方面,它又把粗糙的框架强加于个性感受,使人们懒于分辨各种鲜活的体验和丰富的细节,甚至沉溺于脱口而出的快感。
2022年,还增加了一个流行词,即“嘴替”。这些能够把人们想说而不敢说、能说而说不好的心里话恰当表达的人,真是天赐的“神仙网友”。
一定意义上说,流行语也是一种时代的“嘴替”,替你说出想法、情绪、观点,给人很多的便利,但我们也应当警惕它是否会部分剥夺人们深入思考与表达的权利。
阅读原文
作者丨徐默凡(作者为com6774澳门永利中文系副教授)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赵一航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