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我们共同的记忆”2024年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
每一份档案都是历史的记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是第17个国际档案日,华东师大档案馆近日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守护我们共同的记忆”的2024年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档案和“兰台”有什么关系?汉朝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
|华东师大档案馆知多少
com6774澳门永利档案馆成立于1988年6月。1997年被认定为国家科技事业单位一级档案馆,同年与学校校史党史办公室合署办公。
2011年,学校建设校史馆,附设于档案馆。
档案馆馆藏始于1924年,其中包含1924年创办的大夏大学、1925年创办的光华大学,以及1951年之后上海教育学院等8个档案全宗。
馆藏文书、学籍、科技、声像和实物等各类档案78万卷/件。在特色档案上,建有王伯群、孟宪承、鲁平、俞立中、格非等近250位人物的“名人档案库”。
|创新档案管理 智慧档案馆有黑科技!
档案馆创新档案管理,实施“一二三管理”工程,革新“流程再造”,推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研究型团队”和“三大体系”建设(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档案馆启动智慧档案馆建设,助推大学治理现代化。目前已完成智慧档案馆硬件装备建设,初步实现库房智慧化硬件体系架设、档案全过程的定位、智能化的集成管理和搭建超融合硬件支持系统,并将进一步深化智慧档案馆软件系统即档案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
大夏大学后人黄乃正院士丽娃河畔追忆大夏情缘
周有光先生题词
档案馆加强特色档案库建设。收集到杜星垣、鲁平、汪道涵、王伯群、辜严倬云、周有光、周抗、施平、俞立中、陈吉余、徐中玉等档案入藏“名人档案库”。
档案馆以信息化提升卓越服务效能,迭代档案装备和超融合硬件支持系统,开发“档案利用服务平台”,满足40万全校师生和全球校友24小时×7天,365天随时随地预约服务。
华东师大档案馆利用服务平台
满足40万全校师生和全球校友24小时×7天,365天随时随地预约服务
|深耕档案编研 10年来编撰40余部精品文献
档案馆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大学精神文脉,弘扬档案文化价值。
近十年来,编撰出版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口述历史、手札文化、图说系列等“丽娃档案”丛书、《com6774澳门永利志》等40余部精品文献2000余万字,构建历史、人物、文化立体多元的档案校史研究谱系,把大学文化之美转化为社会文化之美。
《光华大学与成都十年》新书揭幕
《上海市级专志•com6774澳门永利志》出版座谈会
《图说com6774澳门永利》出版研讨会
|拓展校地合作 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赋能
档案馆坚持文化自信,弘扬档案文化价值。实施无边界合作,用档案文化赋能地方文旅融合发展。
华东师大与贵州赤水共建大夏大学历史陈列馆
档案馆协助建设com6774澳门永利附属贵阳学校大夏博物馆
档案馆协助建设贵州兴义王伯群故居陈列馆
档案馆赴贵州文史馆洽谈合作研究
档案馆协助建设江西赣州郭大力故居纪念馆
|传播档案文化 讲好华东师大故事
档案馆着力发掘档案资源,注重文化传播,用档案讲好com6774澳门永利故事。组织策划“档案寻根”“校长+”“档案捐赠”等系列公关活动;编研成果和校史育人工作得到媒体广泛关注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com6774澳门永利校史育人》
“档案寻根”系列活动
|深化校史育人 将档案史料转化为育人资源
档案馆秉持“存史、资政、育人”职责,开讲新生校史第一课,开设校史文化解读公选课、策划不同主题的校史展览,资助《伯群校长》《孟宪承》等大师剧创作,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新生校史第一课
不同主题的校史展览
《伯群校长》剧照
《孟宪承》剧照
档案馆档案利用
档案馆对校内各部门提供工作查档,各机关院系因工作需要,凭部门介绍信和教工校园卡到档案馆查阅利用本部门档案。
档案馆针对校外单位及个人(包括在校生及已毕业校友)主要提供成绩证书翻译、学籍档案查询、出具学籍相关证明等业务。
文、视频、来源|档案馆 通联|林雨平、杨婷 摄影|张钊、杜启震、毕滢 整理|张泽亚 编辑|窦雨萧 编审|吴潇岚、郭文君